砀山梨语·乡韵寻踪拾遗-薪继启为志愿服务队三下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青年要自找苦吃”的殷切嘱托。2025年6月30日来自安徽理工大学的“拾遗-薪继启为创新实践队前往砀山县开展实践活动。将知识活力注入乡村振兴的甜蜜脉络,书写着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
梨园藏“智”器 科技绽新枝
六月三十日晌午时,实践队的身影已融入砀山壹号梨园的葱茏绿意中。这座被誉为“智慧农业标杆”的现代化园区,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梨园的想象——埋设在土壤深处的传感器实时传输着湿度、酸碱度数据,指引着灌溉与施肥的节奏;“智能云控制柜”,以光伏进行存储能量,实时检测控制梨园的流水量,指引着灌溉与施肥的节奏。当传统农业遇上现代科技,不仅是产量的跃升,更是生产方式的革新,让壹号梨园在数字时代焕发了新的生机。

智能云控制柜(供图:海宏)
电商连山海 青年当“敢”为先
七月一日清晨,实践队在这里见到了砀山电商界的陈先生——“最初把梨挂到网上时,连快递单都不会填,甚至直播人数寥寥无几,直至后来坐拥几万粉丝。”陈先生指着办公室墙上证书,笑容里带着闯劲,“第一次直播带货,对着镜头说不出话,汗把衬衫都湿透了,为了能让农产品走出去,他毅然决然坚持到底,从失败中总结经验,通过不断创新,提高营销号的视频质量,提高产品的影响力,带动农产品发展。电商的发展也为农民的生活提供一份保障,为乡村一些中年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极大程度的降低无业游民的数量。团队成员表示,青年也应当积极创新,响应时代号召,投身于建设之中去。

采访电商代表陈先生(供图:翟龙邦)
李庄聚星火 交流促知行
一场别开生面的学习研讨会在李庄展开,实践队与来自其他地区志愿服务队围坐一堂,分享着连日来的见闻与思考。了解到其他志愿服务队以墙绘的形式进行乡村振兴,拉近与农民之间的距离,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农民发展,打造最美乡村。从团建委中了解到,乡村将农产品做为主业,同时发展旅游行业,创新型提高乡村振兴打造属于自己的方法,农民也致力于乡村建设,支持乡村的领导,也为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致力于“把农村建设的更像农村”。同质化,观点在这里交锋,思路在这里明晰。乡村振兴不是单一的课题,而是需要多元智慧共同破解的系统工程;青春的力量,不仅在于躬身实践,更在于彼此照亮、携手前行。

志愿团队互相交流、学习(供图:海宏)
青春扎根处 乡关万里春
砀山的轮廓已模糊在暮色中,但那片梨园的清香、电商产业园的活力、李庄村的灯火,却化作了青春记忆里永不褪色的片段。对于青年学子而言,投身乡村振兴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可以是像陈先生那样,带着勇气返乡创业,用新思维激活乡土资源;可以是像梨园技术员那样,深耕专业领域,让科技之花绽放在田野;也可以是立足所学,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创意、一次真诚的分享。正如砀山的酥梨,既需要扎根土壤的坚韧,也需要接受阳光雨露的滋养,青年的成长与乡村的振兴,从来都是相互成就的过程。未来,志愿服务团将坚定信念,投身于乡村振兴建设之中去。

拾遗-薪继启为实践队合影(供图:翟龙邦)
(通讯员: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