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无锡学院学子三下乡:锡剧以演绎传文化,泥人借捏塑述历史

发布时间:2025-07-10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2025年7月3日至9日,为响应国家动员引领青年学生在投身基层建设、服务家乡发展中坚定信念、增长本领、做出贡献的“三下乡”的号召,无锡学院“青简之光”小队展开了为期七天的无锡非遗文化传承探寻,小队成员探寻锡剧艺术中心与惠山古镇,深入了解了惠山泥人技艺与锡剧文化对于无锡的文化传承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
  黑泥里的时光:惠山泥人的坚守与破局
  惠山泥人作为无锡城市文化的象征之一,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这一次,“青简之光”小队深入惠山古镇,探寻了多家泥人制作工坊。同时参观了泥人博物馆,为了更加直观的学习惠山泥人的内涵,小队成员还体验了惠山泥人的制作过程。
  
  图为小队成员张润哲对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采访。夏萱供图
  在体验期间,小队成员详细了解了泥人当下的发展,作为使用仅产于无锡的黑泥制作而成的工艺品,泥人将无锡这座城市刻入了骨髓。然而,过于浓厚的本土印记也让泥人面临的困境,长期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面对这种局面,泥人传承大师展示了那些为了打破僵局而生的新时代泥人:憨态可掬的卡通泥人、暗藏惊喜的泥人盲盒,这些新潮尝试,正努力牵起年轻人的手,让传统手艺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戏与塑的相遇:两种非遗的双向奔赴
  在调研泥人的过程中,“青简之光”小队发现许多泥塑作品以戏曲为主题,那些身着戏服、神态灵动的泥人,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无锡另一项非遗——锡剧的大门。戏曲泥人的
  惟妙惟肖让小队来到了位于大成巷深处的锡剧艺术。同样的,在锡剧艺术中心,小队成员看到了惠山泥人的身影,泥人定格戏中瞬间,戏曲演绎泥塑故事,两种非遗碰撞出独特的文化火花。
  
  图为锡剧泥人。夏萱供图
  实践小队在锡剧艺术中心的调研活动中,体验了锡剧衍生的各类文创,同时锡剧艺术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对我们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据工作人员讲述,锡剧别名常锡文戏,流行于沪宁沿线以及杭、嘉、湖地区和皖南城乡的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起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以唱为主,曲调优雅抒情,生活气息浓厚,别具江南水乡风韵。
  舞台上的城:锡剧里的无锡故事
  为了深入了解锡剧文化,感悟其独特魅力,“青简之光”小队全体欣赏了无锡原创剧目《红豆》,在演员们的翩翩起舞中,小队成员无不感叹锡剧的传神动情,只是幽静淡雅的剧场里,却多为白发老者的身影,他们大多也只是为了消磨时间而来观赏锡剧。尽管近些年来锡剧不断创新,仍然难以走入年轻人的视野。
  
  图为锡剧相关资料。夏萱供图
  但在表演过后对演员的采访环节中,面对小队提出的疑问,锡剧演员们都对锡剧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他们认为锡剧见证了无锡乃至江南地区的文化变迁和社会风貌,它已经成为了无锡一张闪亮的名片,它曾陪伴这座城市走过风雨,未来也必将在传承中继续书写新的篇章,锡剧的未来绝不会是断绝传承,而是融入生活,迈向未来。
  七天的探寻,小队成员不仅感受到了惠山泥人与锡剧厚重的历史,更体会到了文化传承者的坚守与创新,这给了我们新的思考:传统文化应当如何突破限制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又该怎样利用新媒体散发出新活力。
  
 
作者:张润哲 钟宇 来源:无锡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无锡学院学子三下乡:锡剧以演绎传文化,泥人借捏塑述历史
  • 青春与非遗共振,志愿力量点亮乡村舞台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