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胡连盛团长向队员讲解傩舞的开箱仪式。陈雪怡 供图)在长径村傩文化展示基地,傩舞第三代传承人胡连盛团长向实践团队详细介绍了傩舞的历史渊源。"傩舞起源于商周时期的驱疫祭祀仪式,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他一边指着门口一尊身着龙袍、头戴傩面、手持兵器的塑像一边说:“这是家祖父的塑像,我是傩舞第三代传人。”队员们惊叹于雕塑人物动作的力量感,仿佛置身于跳傩现场。团队成员认真观摩了自唐朝流传下来的珍贵的"八十大王"傩面等文物,深入了解《开天辟地》《孟姜女送寒衣》等传统剧目的表演程式和文化内涵。通过将傩舞程式与民间神话、传统祭祀活动的历史勾连,队员们深刻理解到这一古老艺术如何从驱邪仪式升华为兼具民俗学、戏剧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并对这一古老的文化能够流传至今赞叹不已。

(图为队员观摩八十大王等傩面具。程圆 供图)
青年传承人程永平在接受访谈时坦言,当前傩舞传承面临严峻挑战。由于年轻人大规模外出务工,愿意学习傩舞者日渐减少,部分传统节目已濒临失传。当队员问及程永平为何愿意学习傩舞时,他说道:“小时候看大人们跳傩舞就觉得特别神奇,现在就想把这份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程永平朴实的话语让队员们深受感动。队员们纷纷为程永平点赞,正是他这样的年轻人的坚守,才能把非遗傩舞一代代接力传递下来,给现代人带来文化与艺术的双重震撼。团队成员通过此次访谈,探讨传承非遗文化傩舞面临的困境和机遇,倾听传承人对这项技艺的心得和愿景。

(图为队员采访青年傩舞传承人程永平。孙爱华 供图)
"我们不仅要记录,更要思考如何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活起来。"实践队队长表示。面对傩舞传承的困境,调研团队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意义。基于深入调研,实践队热议了非遗文化的双语传播方案,决定将访谈录音、影像资料及拍摄照片进行系统整合,制作成生动有趣的短视频,精心添加双语字幕,并在抖音,小红书等短视频平台投送,以更加直观、鲜活的方式呈现傩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国内外大众对非遗传承的关注与参与,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这一举动不仅能让更多人走近长径傩舞,深度感受这项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更能进一步增强大众的文化自信,助力中国非遗跨越国界、绽放于世界舞台。

(图为乡探团全体队员与傩舞团胡团长等人合影。(后排右三为胡连盛团长 右四为程永平 右五为程庭章)孙爱华 供图)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队员们表示,将把这次调研的所见所闻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文字和影像记录助力这一古老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此次调研充分发挥了外语专业优势,通过现代化手段为非遗保护注入新活力。团队成员表示,将持续关注傩舞保护工作,让世界听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让青年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这正是我们调研的意义所在。"团队成员在总结中写道。通过这次深入调研,队员们不仅增长了见识,更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