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下午,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同学们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仍在继续。他们跟随解说员的脚步,走过石壕红军桥、綦江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石壕红军烈士墓三地,继续探索重庆市綦江区石壕镇的红色文化密码。
石壕红军桥:百年风雨的革命保障
红军桥位于重庆市綦江区石壕镇香树村与高山村交界处,始建于1873年,1935年作为红军长征期间的重要通道。
走在红军桥边的綦迹广场上,同学们了解到,红军桥见证了綦江石壕的革命历史,保障了遵义会议的召开,也为后续的四渡赤水拉开序幕。随后,同学们在蔡晖老师的带领下走上红军桥凭栏眺望,感受工农红军投身革命的智慧与决心,并参观了綦江历史陈列馆。
“走在红军桥上,仿佛能感受到先辈们的身影从我身边略过,让我回想起课本上那段救亡图存的峥嵘岁月。”2023级新闻学专业陈雪同学表示,虽然红军桥只有短短一截,承载的历史的厚重感却有如磐石,彰显革命者的坚定意志。
石壕红军桥侧面 摄|熊颜

讲解员孙涵正在给同学们介绍红军历史 摄|沈羽雪
綦江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政治作战的指挥战场
紧接着,同学们走进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进行参观。旧址前身为禹王宫,后来作为红军长征转战綦江时的红一军团临时指挥部,分序厅、光辉历程、转战綦江、精神传承四部分展开,讲述红一军团整体的革命发展状况和突出的革命成果。
在平日的红色文化参观中,有关先进革命先锋和某支特殊革命队伍的纪念场馆很多,但能见到整个红色军团的司令部旧址却非常难能可贵。“我第一次见到对整个红一军团政治作战路线描述如此详实的场馆。”2023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张静茹同学表示,书本上很多时候会从整个红军的视角讲述红军长征故事,或是展示某个特殊小人物的切面,但通过参观司令部旧址,她了解到红一军团是最早一批探索红军长征路线、行进距离最长的红军队伍,这拓展了她的思考面,也丰富了她对历史的认知。
其中,正中心的大堂展示了红一军团在綦江行进的路线地图,两旁用红军雕塑进行装点,让整个红一军团敢为人先、英勇斗争的形象刻画得更加活灵活现。同学们在此合影留念,用新媒体的力量记录下红一军团的光辉岁月。

綦江红军司令部旧址牌匾 摄|刘梦铃

“向往的新传”团队成员在红军司令部堂前合影 摄|周承昊
石壕红军烈士墓:牺牲之士的壮烈赞歌
最后,同学们迈步来到石壕红军烈士墓脚下。186级阶梯上镌刻着红军长征的革命历史,纪念碑上题写着“传承先烈遗志发扬长征精神”歌颂文字。这里树立着5位红军的雕塑,也埋葬着5位在红军长征经过綦江时牺牲的战士遗骨。
同学们认真聆听着解说员的介绍,驻足观看长征诗碑和烈士塑像,同时对为革命事业壮烈牺牲的红军战士表示默哀。通过陈列室的展品与文字介绍了解烈士们的事迹后,同学们对他们舍己为人、英勇壮烈之举深表敬佩,同时比对当下的岁月静好,更加理解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石壕红军烈士墓题词 摄|熊颜

讲解员赵启梅正在给同学介绍石壕红军烈士墓 摄|刘梦铃
红色文化基地研习只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小部分,但其中承载着更多的意义。只有深切理解筚路蓝缕的革命历史,同学们才能更好体会社会实践服务的真谛,更好地用镜头记录下每一个场馆背后凝结的历史瞬间,破解红色密码,将红色基因传递得更深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