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在古籍与药香间,触摸中医的青春脉搏

发布时间:2025-07-16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第一次在《本草纲目》里读到这句话时,我正捏着中药房的戥子称量细辛。指尖的药粉带着清苦的香气,戥杆上的铜星在阳光下微微发亮,仿佛在提醒我: 这不仅是一味药材,更是古人用生命总结的智慧。作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的一名学子,在过去三年的学习时光里,我常在古籍的字里行间与药香的萦绕中,触摸到中医这门古老学问的青春脉搏——它并非故纸堆里的陈词,而是流动在当代青年手中的“活的传承”。 

一、从“背诵苦涩”到“体悟甘甜”:在经典中扎下传承的根
初入大学时,中医的学习像一场“文字攻坚战”。《黄帝内经》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晦涩难懂,《伤寒论》的“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背得口干舌燥,连《中药学》里“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性味归经,都像散落的珍珠难以串联。我曾对着课本抱怨:“都21世纪了,为什么还要死记这些‘老古董’?” 改变发生在大三的“经典研读课”上。老师让我们分组注解《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思想,当我逐字翻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时,突然联想到一些老年人因高血压引发中风的经历,如果能早点用中医“平肝潜阳"的思路调理, 或许就能避免悲剧。那一刻,古籍里的文字突然活了过来:“治未病”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防患于未然”的生命哲学;《本草纲目》里的“药食同源”,藏着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活智慧。 为了吃透经典,我和同学组建了“晨读医社”。每天清晨,教学楼前的银杏树下总会响起朗朗书声:从《黄帝内经》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到《针灸大成》的“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渐渐地,那些曾经枯燥的文字变成了有温度的“生命密码”,让我在辨证论治的课堂上,第一次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的甘甜。 

二、从“药房抓药”到“辨证施膳”:在实践中点燃创新的火
“同学,这味柴胡要去芦头,不然会影响药效。” 在学校附属药房见习时,带教老师的一句话让我人我记忆深刻。那天我抓的“小柴胡汤”里,柴胡没去芦头、半夏量多了3克,看似微小的误差,却可能改变方剂的君臣佐使。老师说:“中医的传承,既要‘守正',也要‘创新’,守的是药材的道地、配伍的规矩,创的是让古老智慧贴近当代生活的方法。” 
这句话成了我探索的起点。在中药课上, 我们跟着老师学习大黄这味药,大黄药性苦寒,有攻下,活血化瘀功效。酒制大黄会增强活血化瘀的功效。更让我惊喜的是“中医生活化”的实践。去年暑假,我在社区开展“辨证施膳”活动,根据“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的理论,为居民定制食疗方:给失眠的阿姨推荐“百合莲子粥”, 教熬夜的学生泡“菊花枸杞茶”,帮高血压的爷爷调配“芹菜山楂饮”。有位阿姨喝了两周“山药意米粥"后,多年的湿气重症状明显缓解。那一刻我明白:中医的传承,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学问,而是融入柴米油盐的生活智慧;青年学子的责任,就是当好多数民族的“翻译官”, 把“阴阳五行”转化为“健康生活指南”,让古老医学在当代焕发生机。 

三、从“个人坚守”到“青年接力":在传承中书写青春的答卷
“你们年轻人愿意学中医,我们就放心了。”去年冬天,我跟着老师去药材市场调研,一位80岁的老药农拉着我的手说。他指着摊位上的“毫白芍”告诉我:“这白芍要在农历五月采收, 去皮后用沸水煮到无白心,再晒干切片,少一步都不行。”看着他布满老茧的手抚过药材,我突然想起校训里的“至精至诚,惟是惟新”,中医的传承,正是在这样一代代人的坚守中,才有了穿越干年的生命力。 
在安徽中医药大学,这样的“坚守与接力”每天都在发生:有人在“新安医学文化馆”里整理古医案,让“汪机、吴谦”等新安医家的智慧重现光芒;有人用3D打印技术还原针灸穴位模型,让经络教学更直观。我们这一代中医药学子,或许没有古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悲壮,却有着“让中医走向世界”的笃定。正如老师常说的:“传承不是复制过去,而是带着古人的智慧,解决今天的问题。” 作为新时代的中医药学子,我们既是古籍的“读者”,也是传承的“作者” 。既要在《本草纲目》里读懂“草木有灵”,也要在实验室里验证“君臣佐使”;既要在药房里称量“一钱细辛”的严谨,也要在生活中传递“治未病”的智慧。 

  我们始终相信:中医的根,扎在古籍的字里行间;中医的魂,活在青年的双手之中。在传承的路上,我们既是追光者,也是发光体。用青春的温度,让古老的中医焕发新的生机; 用不懈的坚守,让岐黄之术在新时代续写华章。
作者:刘悦寒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蝉鸣里的碎片时光
  • 晨六点五十分,走廊尽头的铜铃准时摇晃。阳光穿过香樟树的枝桠,在高三(2)班的玻璃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我把英语单词本摊在发烫的课桌
  • 07-14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