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儒祠:泰州历史文化的见证与当代价值探索
摘要:本报告以泰州市崇儒祠为研究对象,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理论,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分析,梳理其历史沿革、建筑特征与文化价值,剖析保护利用现状。研究表明,崇儒祠作为泰州学派的物质载体,在学术研究、文化传承与社会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针对现存问题,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理论,提出数字化展示、产业融合、教育联动与全媒体宣传等策略,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践行新时代文化自信建设要求。
一、引言
崇儒祠承载着明代泰州学派思想与地域文化记忆。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视角看,文化是民族精神根基,崇儒祠对增强地方文化认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本研究以《概论》课程理论为指导,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研究,探讨崇儒祠的历史、价值与保护路径,为地方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二、历史沿革与建筑特征
崇儒祠始建于1576年,为纪念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而建,经明清修缮形成三轴布局。近代曾遭改造破坏,1986年后政府系统性修复,使其重归文化传播功能。建筑融合苏中营造技艺与江南园林美学,中部“三堂一祠”体现传统营造智慧,西部园林实现祠景交融,是中华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
三、文化价值解析
崇儒祠留存的泰州学派文物史料,为研究明代哲学思想与社会变迁提供实证,其“百姓日用即道”等命题推动儒学大众化,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作为地域文化标识,它通过建筑与祭祀仪式传承礼制民俗,增强民众文化归属感,促进地方文化活态保护。同时,王艮“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理论契合,崇儒祠通过国学活动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平台。
四、保护利用现状与问题
崇儒祠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政府构建“保护-展示-服务”综合体系,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优势。但目前以静态展览为主,年均接待5万人次,存在展示手段单一、文创产业同质化、宣传范围局限等问题,与文化创新发展要求存在差距。
五、发展策略与建议
引入VR/AR技术复原讲学场景,搭建线上数字博物馆,通过新媒体扩大传播覆盖面。开发特色文创产品,举办文化节,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价值经济转化。与学校合作开发研学课程,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培养青少年传承意识。联合文化名人与网络平台构建全媒体矩阵,制作纪录片提升品牌影响力。
六、结论
崇儒祠的保护发展对传承文化、促进地方发展意义重大。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创新展示、产业开发、教育联动与宣传推广,可实现历史遗产与现代社会的良性互动,为新时代文化传承创新提供实践范例,助力文化自信建设与民族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