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多所高校陆续开展心理健康促进活动,通过课程改革、朋辈支持和数字化服务等方式,积极构建大学生心理支持网络,帮助学生应对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和未来规划等多重挑战。
在北京某高校举行的心理健康月活动中,学生们体验了正念减压工作坊、团体辅导和艺术治疗等创新形式。该校心理健康中心主任表示:“我们注意到大学生面临的压力源日趋多元,需要提供更加个性化、便捷化的心理服务。”
一项覆盖全国20所高校的调研显示,约八成学生表示曾在大学期间经历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其中学业压力、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位列前三位。与此同时,超过75%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心理服务“非常有帮助”或“比较有帮助”。
为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多所高校推出了创新举措。南京某大学开发了心理健康AI助手,提供24小时在线咨询;广州高校则推出了“心灵伙伴”计划,培训高年级学生为新生提供心理支持。
专家建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需要学校、家庭和学生多方共同努力。学生应当学会识别自身情绪变化,主动寻求帮助,同时建立健康的生活作息和社交圈。
随着新学期来临,各高校心理中心提醒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和服务,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