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褶皱里的光:大学生的心灵褶皱与自我和解

    发布时间:2025-08-11 阅读:
    来源:石子涵/安徽中医药大学
一、绩点的褶皱

凌晨两点的图书馆三楼,林夏的笔记本上画满了红圈。《社会心理学》的重点被标得密密麻麻,旁边却歪歪扭扭写着一行字:“如果考不到90分,是不是就不算‘好’学生?”

她的焦虑像藤蔓,从大二上学期的“绩点排名滑了3名”开始蔓延。辅导员说“保研要看综合成绩”,室友每天在朋友圈晒“图书馆打卡12小时”,连妈妈打电话都会绕到“隔壁家孩子拿了国家奖学金”。林夏开始失眠,夜里盯着天花板数“还有多少天期末考”,白天坐在课堂上,老师的声音像隔着一层水,只有“分数”“排名”这两个词能刺破水面,扎得她心脏发紧。

直到某天在心理咨询室,老师指着她笔记本上的红圈问:“这些知识点,你真的理解了吗?还是只记住了‘考纲重点’?”林夏忽然愣住——她能背出“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却答不出“自己觉得自己能做好什么”。那天走出咨询室,她在操场坐了很久,风卷着落叶擦过脚踝,像在说:“你不是为分数活的,是为你自己。”

二、社交的褶皱

陈默的微信列表里有378个好友,却找不到一个能深夜聊“为什么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的人。

他加入过5个社团,每次团建时都努力挤出笑容,听大家聊“最新的综艺梗”“周末的剧本杀局”,但插不上话时,手心总会冒汗。有次小组作业,组员们嘻嘻哈哈分配任务,他小声说“我可以做数据分析”,却被笑声盖过去。后来他习惯了沉默,独自泡在实验室里,对着电脑屏幕时反而更自在——至少数据不会评判他“太闷”“不合群”。

转折发生在一个雨天。他在实验室加班,忘了带伞,同组的女生抱着资料进来,看见他对着数据皱眉,忽然说:“你算的这个模型好厉害,我昨天算到半夜都没对。”陈默抬头时,女生正用纸巾擦他桌上的水渍,“其实我也不太会聊天,每次团建都怕说错话。”

那天他们共撑一把伞回宿舍,没说太多话,却有种奇妙的默契——原来“不合群”不是错,只是还没遇到愿意接受你“慢热”的人。

三、未来的褶皱

张悦的书桌抽屉里,锁着两本日记。一本写满了“考研目标院校”“实习计划”,另一本画着歪歪扭扭的漫画,旁边标着“其实想当插画师”。

她是别人眼里的“乖乖女”:按父母的期待选了金融专业,考了一堆“有用”的证书,甚至连周末的时间都排满了“提升课
大学生心理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多彩大学生网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多彩大学生公众号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