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坐标系里的心灵曲线: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方程式

发布时间:2025-07-14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作为一名大二师范生,我渐渐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不是课本里抽象的理论概念,而是像空气一样渗透在课堂演算、宿舍夜谈、讲台试讲这些具体场景里的“生存议题”。它藏在解不出微分方程时捏皱的草稿纸里,躲在社团会议上欲言又止的沉默中,更映在镜子里那个对着“未来教师”身份反复叩问的自己眼中。
单说学业这道关,数学学科的阶梯式难度就像一场没有尽头的攀爬。前一晚还能流畅推导的定理,到了课堂练习时突然卡壳;明明听懂了老师黑板上的逻辑链,拿起习题册却像面对陌生的密码本——这种“认知断层”带来的挫败感,很容易发酵成自我怀疑的藤蔓。我见过同学把错题本藏进抽屉,不是懒得订正,而是怕那密密麻麻的红叉变成“我不够聪明”的判决书。这种压力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会悄悄篡改你的思维模式:一道题解不出来,渐渐变成“我学不好数学”,最后演变成“我不配当老师”,焦虑在这样的连锁反应里滚成雪球。
人际交往的困境则像一道需要动态平衡的方程。同宿舍有人喜欢早睡,有人习惯熬夜赶论文;社团合作时,有人追求完美到拖延,有人急着交差而潦草——这些差异本是常态,却总有人因为怕“破坏和谐”而委屈自己。我曾在深夜的宿舍楼听见压抑的抽泣,后来才知道是同学为了迁就室友的作息,硬生生憋了半个月的失眠。这种“假性合群”的背后,是对“被讨厌”的深层恐惧,就像在心里筑起玻璃墙,看似和周围人保持着安全距离,实则把自己困在了更孤独的角落。
而师范专业特有的“双重身份焦虑”,更像一道无解的附加题。我们既要在函数、矩阵里打磨学科硬实力,又要在微格教室里练习板书、语气甚至眼神交流——就像左手握粉笔演算,右手捏教案试讲,稍有失衡就会陷入自我否定。有次观摩课上,一位同学因为紧张说错了一个公式,下台后反复念叨“连题都讲错,以后怎么站讲台”,那种对“专业尊严”的崩塌感,远比单纯的考试失利更伤人。这种对“合格教师”标准的过度内化,会让人变成严苛的自我审视者,把每一次小失误都放大成“能力缺陷”的证据。
其实细想下来,心理健康的本质,是和自己达成和解的能力。它不是要你永远乐观昂扬,而是允许自己在解不出题时摔一次笔,然后第二天重新拿起;是明白不必让所有人都喜欢,偶尔“不合群”反而是真实的勋章;是接受“未来的好老师”也可以有现在的笨拙,就像函数图像总会有起伏,却不妨碍它最终趋向目标。就像我们解数学题时会用“辅助线”,心理调节也是给自己搭支架:一道题卡壳了,先拆成小步骤;和同学有分歧了,试着说“我需要……”而不是“我怕你……”;对未来迷茫时,把“我要成为优秀教师”拆成“这周练熟三个板书设计”。
这些微小的自我关照,或许不像惊天动地的改变那样耀眼,却能像定积分一样,在日积月累中沉淀出内心的韧性。毕竟,心理健康从来不是抵达某个完美状态,而是学会在起伏中保持平衡——就像我们在黑板上画的坐标系,横轴是现实的挑战,纵轴是内心的力量,而健康的心理状态,就是那条在象限里从容游走的曲线。
作者:韦宇欣 来源:南通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心灵有约·健康同行”
  • “心灵有约·健康同行”
  • 本次“心灵有约·健康同行”活动旨在强调心理健康与学业发展同等重要,鼓励同学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主动关注自我及身边同学的心理状态,
  • 07-13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