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言情小说,青春文学总觉得很“痛快”,难怪叫“爽”文。但是随着进入大学,阅读了许多有深度的文学作品后,我发现文学作品或者说是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悲伤的基调,主要原因就在于优秀的作品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是思想维度上的拔高和揭露。《百年孤独》这本书就是让我这种逃避现实的人直面现实的丑陋,鲜血淋漓的铲开鲜花下的烂泥。
给我感触最深是“大罢工”,从开头到结尾,每一步棋作家都走得耐人寻味。先是罢工的领导人被抓,猜测一下他们是被怎样救出来的?完全猜不到——是因为“政府与香蕉公司没能就哪一方应当负担囚犯在狱中的伙食达成协议”。多么荒诞可笑的理由,但是确实说得通。其中的很多情节都取材于真实事件,如“公司利用代用券制度来降低果品的海运成本”,他们以魔法般的手段将那些控诉变为无效”,“因为香蕉公司没有,从未有过,也永远不会有任何正式工人,一直以来都是招募临时工”。可笑而又恐怖,世界其实一直都在原地打转,这本创作于1965至1967年的小说描绘的资本的丑恶嘴脸和现在的资本不遑多让。
“血腥”的罢工高潮来了。“政令由……颁布,……宣布罢工者实为“一伙不法分子”,授命军队予以枪决”,一场屠杀就此开始。马尔克斯描绘了人们被机枪扫射的情景,更以“何塞第二”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死后的寂静”。“他逐字说出全名,向她证明自己还活着。他这样做很明智,因为那女人乍见他那副憔悴、阴郁、头上衣间都沾满血迹的模样出现在门口,还以为是鬼魂显现”,有读者认为这一段是在表明何塞真的死了,是他的鬼魂执念不散回来了,我认为说的并无道理。最恐怖的来了——镇上的每一个人都在说没有死人,3000的死亡确实换来了“没有人的死亡”。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从这我才敢知道这句话背后掩埋的尸体。
现实如此残酷,每一次阅读文学作品总是给我以伤感的情调,但我想:只有认清现实才能不被现实所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