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中之鸟,希望永存——观《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羽毛太鲜亮了。”这是《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一句经典台词,也是老囚犯瑞德对主角安迪的评价。很多人更喜欢后半句话的另一种高级翻译:“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但我还是更喜欢直译,其一是因为瑞德的文化程度并不高,“鲜亮”是瑞德对能够创造奇迹的安迪最直观的评价;其二是因为“鲜亮”一词并不仅仅包含自由的光辉,我觉得更多是安迪心中永不湮灭的希望之光。
瑞德曾对安迪说“希望”是监狱里最无用的东西,但事实正好相反,“希望”救了他一命。按瑞德自己的话来说,长达几十年的监禁生活已经让里面的囚犯“体制化”,他也深深认识到了这一点,毕竟囚犯老布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在监狱里,老布是个颇有地位的图书馆管理员,他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但出去之后,他发现自己早已与时代脱轨,一个人无法在社会上生存,最终上吊自杀。可以说,监狱是一个恐怖而神奇的存在:起先,你恐惧它、憎恶它,然后熟悉它、习惯它,最后离不开它,直至安然于此。
瑞德在假释后深感自己会走上老布的老路,但好在安迪越狱之前已在瑞德心中播下了名为“希望”的种子,这颗种子生根、发芽,使这位老人的生命得以延续。其实,最可怕的不是身体被囚禁,而是心中丧失了逃离监狱的勇气,丧失了对自由的渴望,失去了人生命中最珍贵的希望。
但安迪没有,他是肖申克监狱里另类的存在。天降横祸和无辜入狱并没有让他精神崩溃或是自暴自弃,相反,他从一开始便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其他囚犯都想着如何适应监狱、苟且偷生的时候,安迪却在想着如何改造监狱,甚至是越狱。这样一来,监狱的定义便彻底改变,监狱不再是关押犯人的牢笼,而是自由之路上需要被打破的一道壁垒。肖申克监狱是一个糟糕透顶的地方,这一点安迪在一开始就发现了。简陋肮脏的生活环境、无恶不作的“三姐妹”、虚伪恶毒的典狱长……现实中的监狱只会比电影所展现出来得更残酷。这一切都在压抑着安迪的每一根神经,迫使他逃离。但逃离的条件十分艰巨,常人根本无法做到。
但显然,主角安迪并非常人,他有着作为银行家的精明头脑,有着冷静自持的性格,有着持之以恒的耐力,最重要的是,他从未放弃过逃离监狱的希望。得到典狱长赏识、帮典狱长洗钱、新建图书馆、辅导囚犯考取高中文凭……安迪发现,原来一个囚犯能在监狱里做这么多事,但前提是,他得是一块金子,这样才能走到哪都能发光。
有人说,这部电影原著的灵感来源于《基督山伯爵》,事实上电影里安迪也提到了这本书。虽说都是讲越狱,但大仲马笔下的唐戴德更多是被复仇的信念驱使,而安迪只想在越狱后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唐戴德的越狱和复仇故事更具浪漫和传奇色彩,看起来十分过瘾,而安迪的越狱故事则饱含现实的辛酸,让人受到灵魂上的冲击。
我们同情着安迪,在心里祈祷着安迪顺利逃出,却很难察觉,自己也生活在一个名为“现实”的牢笼中。我们可能在干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可能忙着相亲成立家庭、可能整天被鸡毛蒜皮的小事所困扰……很少有人能完全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但这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体制化”在某些时候成为我们逃避生活的不错选择,因为你不用思考自己需要干什么,你的生活早已被安排妥当了。“人要么忙着活着,要么忙着死去”,这就是被现实环境所塑造着的我们,忙活了大半生,却总感觉自己碌碌无为。
到底谁才是笼中之鸟,是安迪?是肖申克的其他囚犯们?还是屏幕前的我们?答案尚未揭晓,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和安迪一样,能够永怀希望,直至幸运降临,奔向自由。
将铁锤藏在《圣经》里,将隧道挖在夸张的美女海报后,没有任何一个囚徒能像安迪一样大胆,但救赎之道,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