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闻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城中人--------------再读《围城》
“书籍是人类灵魂的食粮”这句话用来形容《围城》再合适不过。在这部作品里,钱钟书先生以其独特的幽默和机智,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这种语言风格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禁被逗笑,而在欢笑过后,又会引人深思。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大多数的人忙碌于生活,很难抽出空去阅读一本好的作品,而《围城》这本书恰是值得我们真正静下心来去细细品味的作品,从中体味人间百态,选择与放弃,无奈和妥协。
初识《围城》,只觉得这本书晦涩难懂,到处都是生僻字、文言文,读完之后也只记得其中最经典的一句话“围在城里的人想要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多年之后,当我再次打开此书,只觉得初看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城中人。
第二次读完此书的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知识与情感的冒险。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社会讽刺手法和深入的人物描写,让读者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及其所处的社会背景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同时也不禁引人深思:对人生、对婚姻、对职业,对生活中随要面临的种种。
整本书围绕着主人公方鸿渐的婚姻和事业展开。方鸿渐,一个充满矛盾和挣扎的知识分子,从他身上可以看出社会中的大多数人的内心写照。他既想追求自己的理想,又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既渴望真爱,又在面对爱情时显得犹豫不决。
关于方鸿渐的事业线,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总结,那就是“随波逐流”。从他初到欧洲,读了社会学,后来又转到哲学,最后又变成中文学系,夸夸其谈却又一无所有。自己没有获得学位,又将学位贬低的一文不值。后来在丈人和父亲的逼迫下,买了个假的文凭来自欺欺人。在他回国之后先是在银行工作,后又去教书,最后又辗转到报社。而这些工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不是方鸿渐心之所向且可为之努力奋斗的。因此方鸿渐的事业线可以用被动二字去形容,不主动、不作为,仿佛成了他事业的主旋律,以为自己逃出了一座城,实际上又困进了另一座城。面对理想与现实的鸿沟,方鸿渐没有选择去改变现实,他选择了得过且过并且掩耳盗铃,最终鸿沟愈来愈大知道无法忽视,让其痛苦一生。
有关方鸿渐爱情上的围城的描写,不禁让人对其中的婚恋观念产生了共鸣。在《围城》中,婚姻被描述成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种对婚姻的双重描绘,让人们对婚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当今社会,许多人对婚姻充满了期待和憧憬,但同时也对婚姻中的责任和束缚感到恐惧。总的来说,人们应该在追求真爱和承担责任之间找到平衡,让婚姻成为其人生中的一道美丽风景。
此外,我还对书中的社会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对教育界的倾轧、虚伪、堕落的揭露,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社会风气的弊端。这些弊端不仅存在于那个时代,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于我们当今的社会中。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最后,我想谈谈《围城》对我的启示。这部作品让我意识到,无论是在爱情、婚姻还是社会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不断地探索、尝试和成长。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境,不断地寻找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一颗批判性的心,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总之,《围城》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作品。它不仅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和社会背景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人生、爱情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感这部作品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不断地努力、成长,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李雨珊 来源:湖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