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列宁传》有感

在上马原课时,书本上和老师的讲解中,更多的是关于马克思、恩格斯这两位伟人的。而列宁作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者与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创建者,他实现了将理论转变为实践的过程,因此我觉得了解这样一位伟人也是必须的。《列宁传》记录了列宁从出生到晚年所领导与参与的一系列的重要事件,字里行间,正是对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写实。对于这本书的阅读接近尾声,现在已经有一些感想与体会,接下来就是我的读《列宁传》有感:
在《列宁传》第一部分的第七章,写到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民大众进行的武装起义。在起义的初始阶段,本应在紧张规划这一伟大斗争,但此时中央委员会的工作开展却是无精打采。远在日内瓦的列宁注意到了这一点,他立即对中央委员会进行了一系列有关组织无产阶级斗争的工作指示,并调动其积极性。在圣彼得堡建立了一个战斗委员会,但同样,其工作开展的并不紧张,列宁看到后,也是对于这样的空谈武装进行了斥责。此外,他还对如何组织战斗队伍与训练战斗队伍进行了详细的指导。俄历10月7日,在莫斯科爆发了罢工,很快罢工现象蔓延了整个俄国。最后,沙皇政府被迫让步,答应给人民以“自由”,至此,革命取得了第一次胜利。但是,就在第二天,沙皇政府开始了对革命者的迫害,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肆屠杀。而列宁及其布尔什维克们早就看穿了沙皇的缓兵之计,他们要争取的是真正的自由。因此,列宁回到了俄国,开始在当地领导革命斗争,并出版了《新生活报》,指明了该做什么。在一次会议上,列宁早早到达了会场,并与在场的人立即开始了交流,之后的演说也是让当场的人们不由赞叹。
可以看出,列宁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在党内组织出现问题时,他及时发现并及时纠正,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并在人民群众遭到迫害时,义无反顾的回到国内,主持革命,展现了其做事认真,不怕牺牲的品质。在他回国后,从他在会议开始前与人在角落交谈的表现也可以看出,列宁是一个随和的人,并不会因为职位的高低而摆架子。同一时期的孟什维克,没有坚定的立场,一心想要改良,从中国改良派的教训也能看出,改良主义是行不通的,两者都不能改变各自国家的社会性质。而列宁在他领导革命的期间,他不仅坚守立场,还指出了俄国国家杜马的伪人民性质,并且解释了无产阶级与农民的专政是对付剥削者、对付压迫人民的少数人的多数人的专政,充分体现了其革命的信念与坚持。
提到列宁,就不得不提到十月革命,它揭开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标志着列宁主义战胜了社会民主党的思想。在《列宁传》第二部分的第十五章就写到了在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初期的建立情况。首先颁发了一系列法令,让工人阶级开始接管生产的道路。随后便是清除了国内一再发表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右派。列宁从革命胜利后,便整天待在办公室同工人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并认真研究他们的情绪,并告知大众,“现在是你们自己管理国家”,真正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他还认识到了建立经济制度的重要性,接连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并发表,提出人民群众应该广泛地进行竞赛,进而让人们的才华有用武之地。此外,列宁几次在大会上推翻了孟什维克等人想要建立的代表资产阶级的立宪制,并推崇民主政治。
从列宁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的一系列作为,可以看到他充分利用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革命胜利后,列宁的办公室不设限制,工人、农民都可以随意进出,他深入了解民心,并为民着想。在群众的意见中,找到如何建立苏维埃政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列宁知晓在一个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必须建立起来,而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他鼓励人们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进行竞赛,让无产阶级作为新的力量去管理国家经济。最后,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在革命过程中以及革命胜利后的政权建立过程中,列宁及其政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让人民群众作为社会革命的主力军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历史上首次国家政权交到了无产阶级手中,给予了资本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读完《列宁传》后,对于这位首次将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转变为伟大实践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见识到了他是如何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推翻沙皇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在他的实践过程中,其坚韧不拔、立场坚定的品质让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只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能取得胜利的果实。
 
时间:2023-02-27 作者:汪英杰 来源:西南石油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关注: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