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纸上的青春感悟
第一次翻开《黄帝内经》时,我总觉得那些“阴阳五行”的文字像老中医诊室里的药香,厚重得有些距离感。直到那个深秋,我因换季咳嗽不止,校医院的老中医隔着三层毛衣按住我的手腕,说“秋燥伤肺,得润一润”,才真正触碰到中医的温度。
老中医的处方单上,枇杷叶、川贝母、麦冬这些名字像串起的珠子,在宣纸上洇出浅黄的墨痕。他说“药得君臣佐使配着来,就像你们宿舍凑在一起做课题,各有各的用处”。这话让我想起解剖课上见过的肺部结构,西医的精密图谱与中医的“肺主气司呼吸”突然在脑海里重叠——原来不同的语言,说的是同一个生命的故事。
选修课上,老师教我们按揉合谷穴缓解头痛。我对着经络图在自己手上比划,食指按下去的瞬间,酸胀感顺着手臂窜上去,那天熬夜赶的论文带来的钝痛竟真的轻了些。室友们围着人体经络模型研究,把三阴交、足三里的位置记成了新的“打卡点”,说这是“最划算的养生投资”。
去年冬天,疫情封校时,宿舍楼道飘着艾草的味道。校医带着我们用苍术、艾叶煮水熏蒸,说这是“古代的空气消毒法”。看着蒸腾的白雾裹着药香漫进走廊,突然明白中医里藏着的不只是药方,还有古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就像惊蛰要吃梨,冬至要喝羊肉汤,把顺应时令变成了生活的仪式。
现在我的书包里总躺着本《中医基础理论》,不是为了成为医者,而是喜欢这种看待世界的方式:皮肤干燥是“津液不足”,情绪烦躁是“肝气郁结”,就连窗外的梧桐树落叶,都能和“秋收冬藏”的道理对上号。它让我学会在快节奏的大学生活里,留一点时间观察自己的身体,像调试琴弦一样,找到内在的平衡。
或许中医的魅力,正在于它把生命看作一场流动的平衡。就像我们年轻的身体,会在熬夜后觉得疲惫,在运动后感到畅快,在四季更迭中悄悄变化。而那些泛黄的医书和草木的清香,不过是在告诉我们:与自己和解,与自然相融,本就是最朴素的生存哲学。
散文随笔推荐
- 参与集体活动的必要性
- 进入大学,我们个人的自由时间极大的增加,如何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对我们个人的成长有很大帮助
- 2025-08-12
- 如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 进入大学,我们的学习生活环境与高中相比发生很大的改变,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我们进步的重要因素
- 2025-08-12
- 坚守爱国主义信念
- 大学生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需要始终坚守爱国主义精神,正确的意识指导我们的实践
- 202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