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困在时间里的归途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影片分析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改编自同名舞台剧,其导演佛罗莱恩·泽勒被英国《卫报》称为是“我们时代最令人振奋的剧作家”。影片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首映,问世便极具热议度,曾获奥斯卡包括最佳男主、最佳影片、最佳女配等在内的六项提名,影片男主84岁的老戏骨安东尼奥霍普金斯凭借该片第二次斩获影帝桂冠。
电影讲述了一位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年迈父亲,独立又偏执,但是他从内心里又害怕孤独。在电影中不时的出现时空的错乱,正如片名,父亲好像被困在时间里无法逃脱,而观众也无法理解这一切,整个影片营造的悬疑气质让观众完全无法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是却可以看到一个骄傲、固执,还带有一些落寞的老人形象。电影很像一部有关于阿尔兹海默症的VR电影,将观众带入安东尼的世界,以第一视角经历安东尼的“病情”,体验他的惊慌无助与孤独,让我们由真切的体验出发,达到最终的共情与人文关怀。
导演充分运用视听语言,将一位阿尔兹海默症老人生命临近尾声的世界具象了出来。通过空间、人物、事件之间的反复变换和组合,实现对“混乱记忆”的呈现。整个电影的故事在三个空间里展开:父亲的公寓、安妮的家和养老院,影片一开始并没有直接表明安东尼•霍普金斯这位父亲具有失忆症,最开始的切入点是从父亲拒绝护工、女儿告知父亲自己要前往巴黎生活,而父亲无助地拒绝接受这一切。可是当进入到下一段情节时,父亲不愿接受的又变成了父亲渴望实现的。女儿再次登场时完全否认了自己要前往巴黎,观众自然理解成为这是父亲希望的事件,但是却不能理解事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父亲刚刚看到的叫保罗的男人,可女儿却否认有这个人存在,不仅让父亲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也令观众疑惑。事实上,从此刻开始,所有的人物、事件、时间和空间都在前后矛盾,观众不知道所有的这一切是基于什么发生的。这样的矛盾仍不断的上演:女儿要将自己掐死、女儿的前夫对自己的掌掴、像自己小女儿的护工突然消失、小女儿躺在急救室、大女儿言行的前后不一致。父亲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他陷入了一个没有任何安全感、逻辑混乱、人物错乱的世界、一个被零碎记忆拼接而成的世界、一个如迷宫一般的世界。他最在意的手表上时间的变化、墙上的画和他最想要宣示主权的公寓,这些所有的时空都在不合逻辑的前后矛盾,观众沉浸影片中可以隐隐的感受到父亲内心的孤独和痛苦。直到影片最后,观众才知道,原来一切只是父亲因为阿兹海默症所产生的想象,他从一开始就已经身处养老院,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是他记忆的错乱。最后,他忘记了发生过的事情,忘记了他在意的时间,忘记了他在意的地点,甚至于到最后忘记了自己,变成了一个小孩、一个哭着找母亲的小孩。此时,观众才能彻底理解发生了什么,而在父亲幻觉的整个过程里,虽然时空是错乱的,观众却能从其中知道父亲的经历。
除了出色的故事之外,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闪光点就是演员的表演。导演曾坦言在最开始去设置故事之时,脑海里就是以安东尼•霍普金斯的形象去建构人物的。安东尼•霍普金斯将人物形象不动声色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观众在观看影片的时候几乎不会觉得那是电影中的人物,而是一个就站在我们的旁边述说自己故事的老者。从最开始的自信,到慢慢开始怀疑自己,需要用夸张的神情、犀利的语言去掩饰,直到最后的崩溃、完全没办法再掩饰自己,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位落寞而又带些顽固的老人,还看到了一个具备完整的心路历程的生动的老人。更重要的是观众感同身受,这一切既是在这个老人身上发生的,同时不悖于发生在任何一位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身上。同时奥利维娅·科尔曼的表演也不逊色,刻画了一个忙碌、孝顺、无奈、心疼父亲又心力交瘁的女儿形象,同安东尼•霍普金斯的对戏也十分自然。
这是一部兼具悬疑风格和温情风格的剧情片,尤其讲述的是老年人的情感。讲述老年人的作品基本都是温暖的类型,如《桃姐》、《我们俩》、《闻香识女人》、《天堂电影院》……对比下来会发现电影中老人形象已经有一些符号化了,如今再完全依赖于故事、重复先前的老人形象,已经不能足够感动具备非常高的观影素质的观众,如果再按照一般的套路去讲述故事,我想大概率会是失败的。
惊艳的作品往往就在于不走寻常之路,给观者带来的感受却不落大流下风。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内心总会有一种期待,当电影中发生的一切都在观众期待之中时,观众心里不会有任何起伏,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不落窠臼地用悬疑的气质把观众的期待调动出来,故事不符合现实逻辑、不符合影片中人物认知逻辑、更不符合观众的经验逻辑,可这一切不符合逻辑的东西却在最后的真挚情感中化为了一份感动,这份感动里又夹杂着落寞和心酸,这具备开创性的讲述方式成就了这部电影。
值得骄傲的是,在《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中,我们也能看到许多电影理论方法的实践和创新。比如剪辑手法的连贯运用,打破时间线性逻辑和因果关系,不仅将故事中多个空间折叠叙事,又在无形中给观众虚实事件中的线索,让观众对真相有迹可循;比如电影将父亲的手表作为一个符号,标志着父亲的自我安慰,父亲时常找寻这个手表也是不断向观众强调着父亲是一个丧失了记忆坐标进而迷失了自我的人;比如影片以封闭空间为主,暗示主人公难以挣脱的身体疾患和精神困境;再比如影片前半段父亲穿着基本都十分得体,而在后半段他穿上了极像病号服的睡衣,这也是他作为病人在电影中的一个符号。影片也运用到麦茨《想象的能指》中的理论,观众观影时认同自我进入到安东尼的视角,不自觉带入主人公的精神。在结构上,一方面打破叙事,刻意营造困惑、不安定观感;另一方面又给出足够的线索使结构严谨。影片除了有一个精彩感人的故事内核之外,还将重复加碎片式的感官叙事方式、悬疑手法讲亲情这两类耳目一新的结合在一起,这又不失为一种创新。
影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内心高贵、曾经很成功的人,最终也要承担岁月带给他的无奈。“比死亡更可怕的是遗忘”,尽管我们有多么不愿意接受那份痛苦和心酸,可最终我们会被人遗忘,甚至自己都会遗忘掉自己。但是影片结局还是给予了观众一些安慰,主人公安东尼还可以像孩子一样依偎在护工凯瑟琳的肩膀,借此希冀社会的老人们也还能找到自己的慰藉之地。
电影中安东尼在混乱的时空记忆中寻找真相,更像是他在年老后回顾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海德格尔曾言向死而生,电影与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的“存在论”中一些观点十分契合,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这部电影还带有一定的教育和启示色彩,它将人生老去时候的真相剥开,裸露给观众看斑驳的裂痕,既教导我们如何善待老人,也告诉我们在终将面对死亡的那一刻不必恐惧。
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老人,每个人最终也都会变成老人。老去的恐惧不是在样貌,而是在神志。生命的归途无论有没有恐惧,我们每一个人都将独自走完,如同我们独自地被抛掷到这个世界上,老去的孤独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看到也终将要体会到的。从世界的中心变成一个边缘者,这是不愿承认却又终将需要面对的无奈。我们不得不承认,对弱势群体给予爱和关怀是人性的光辉,而人走茶凉也是人性追逐功利所要承担的代价。在世界老龄化愈加严重、独孤失孤老人问题凸显的世界时代背景下,主创团队秉怀现代艺术家的社会人文关怀思想,认为艺术需要关注人的困境,需要将人们不愿面对的那些并不好看的东西让大家看到。
总的说来,这是一部新锐的带有创作个性和思想深度的电影,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