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学典礼结束后,林夏在礼堂角落发现了一幅布满灰尘的油画。画中是二十年前的校园图书馆,暖黄灯光从彩绘玻璃窗倾泻而下,窗边的少年正伏案作画。油画右下角写着"1985届毕业生赠",颜料斑驳间,依稀可见"墨痕画社"的印章。
"这是墨痕画社的镇社之宝!"社长陆川看到画时眼睛发亮,"这个社团已经停办十年了。"他翻开积灰的社团档案,泛黄的社员名单里,当年的指导老师正是美术系的陈默教授。陈旧的照片里,年轻的陈默站在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中间,身后的黑板上用粉笔写着"以笔为舟,渡艺术之海"。
林夏带着油画敲响陈默办公室的门。老人凝视着画作,手指轻轻抚过画面:"这是我学生周远的毕业作品。当年墨痕画社很热闹,我们常在图书馆顶楼写生,月光和灯光一起洒在画布上。"老人的声音突然哽咽,"后来周远出国深造,再也没回来。临走前他说,要把西方的绘画技巧带回国内,却在一次画展筹备中遭遇意外......"说着,陈默从抽屉里拿出一封未寄出的信,信纸早已泛黄,字迹却依然清晰。
在陈默的支持下,林夏和陆川决定重启墨痕画社。他们在图书馆顶楼布置画室,却发现老旧电路无法承受大型灯光设备。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计算机系的同学提出用投影技术模拟自然光效。机械系的学生则帮忙改造画架,让其能适配电子绘画板。不同专业的学生因为对艺术的热爱汇聚在一起,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开社典礼那天,图书馆顶楼焕然一新。墙面投影出动态的光影效果,与真实的阳光交织。角落里,那幅尘封的油画旁,陈列着周远寄来的最新作品——画中依旧是图书馆,只是窗边的少年变成了正在作画的林夏。画的背面,周远用中英双语写着:"艺术的传承,永不落幕。"
如今的墨痕画社里,传统的素描技法与数字绘画碰撞出奇妙火花。每周四傍晚,不同专业的学生带着画笔相聚。光影流转间,新一代的故事正在画布上徐徐展开,而那幅跨越时空的油画,永远记录着艺术与传承的温度。陈默教授也经常来到画社,看着年轻学子们充满热情的创作,眼中满是欣慰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