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满新安里
角色表:
汪机(少年,成年)
汪机母
汪机父
李大婶——明代百姓
王大妈——明代百姓
教书先生——曾在汪机所学学堂教书
书堂先生——为人有学识,售卖医学相关书籍
朱升——明代歙州人
张老师——1956年安徽中医学院老师
学生甲、乙——安徽省中医进修班学生
学生丙、丁、戊——安徽中医学院建校后的第一批入学学生
赵老师——2021级新生班级的老师
序幕
(1956年,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中医学院,其前身为1952年创立的安徽省中医进修班。进修班的学生代表,老师和校长共前往校门口拍照留念)
学生甲:“同学们,快些走,校长先生在校门口候着大伙儿呢。咱们进修班啊已经得到到审批,现在咱们是中医学院的一员了的!”(号召着学生们)
学生乙:“是啊!还是郭沫若先生亲自为咱们学校提的名。可见重视度。新安医学的发扬指日可待啊!”(一片欢呼声)
(一众人来到校门口,鲜艳的横幅和赫然的安徽中医学院的牌匾挂在门头,金黄的杏叶繁密璀璨,众师生排列有序)
照相师:“来,都站好啊,校长先生可以再往中间来点,哎对,好嘞,咱们开始拍了啊,321茄子…”(老式照相机的快门被按下,这一刻保存了下来)
第一幕
(学校日渐步入正轨,迎来了建校以来的第一批新生)
(课堂上)
张老师:“同学们,欢迎加入安徽中医学院!今后便要一同探索中医文化了,望大家共勉。在这里,我首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对中医的认识有多少,又有多少人知道新安医学呢?”
学生丙:“老师,我听说过新安医学,它应该隶属于徽文化的范畴,可是一大特色呢。”
张老师:“是的,说得不错。新安医学是我们的瑰宝,是根植于徽文化沃土上的一朵奇葩。家有珍宝怎舍得藏于地下而不展出其光彩,持有鲜花又怎舍得不去培育而任其凋零呢。这便是我们在这里提出新安医学的本意。大家课后可以去了解一些代表性的新安名家,像是汪机,我个人非常喜欢。在同一片土地上,看你是否能够通过文字,跨过岁月,去探知他们的历程,而于自己有些许启迪。”(张老师向同学们展示自己手中的《石山医案》)
张老师:“大的指引方向便是这样,至于能否将之发扬,还要依仗于诸君了。我仍是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为何要来学医,学习中医?”
(此方场景暗下,另一情景起)
(灯光微黄昏暗,一虚弱妇人在床边扶头皱眉,不时有咳呕之声)
(少年汪机急忙又小心端着碗药汤上场,行至床沿)
少年汪机将药双手奉上(面上有些担心焦灼):“母亲,还是不见好吗?”
母亲(尽力舒缓脸色,摸着汪机的手):“孩子,没事的,还有你父亲想着法子呢。再者,这头疼病快要十年了吧,我也熬过来了不是。习惯了,便不觉难了。”(将药一口喝尽)
少年汪机(将碗接下,用帕子轻轻擦拭着母亲的嘴角):“母亲,放心。我如今也跟着父亲研习,总有一天,我会让您好起来的!”
母亲笑:“孩子,你有了选择,这我很欣慰。可我希望你会是因为热爱而选择,过后要怀着仁爱而坚守。孩子,真的决定好了吗?”
少年汪机(起身而着地,行跪拜礼):“是的,母亲。儿子一定会的!”
(灯光全部暗下)
第二幕:
(教师场景再起)
学生丙(举手):“老师,我家中三代行医,自小,父辈对我的教育便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我觉得从医便是我的职责和使命!”(张老师点点头示意)
学生丁:“我对于中华的文化一直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中医,更为精深广博,我想一探究竟,便来了。”
学生戊:“我想学习一门能够帮助家人的技术,而中医自是非常有效,日后若是能够把帮助患者脱离痛苦,我便能觉得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张老师(微笑赞许):“我很欣慰听到同学们坐在这的理由,并无太过功利,急求名声之目的。希望你们能永远记得今天的心意。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既已入了这门,便要全身心认真的对待,研习之路漫漫,我们更是要拿出刻苦钻研,勤问沉淀的精神,耐得住苦与寂寞。这一点上,汪机先生身上体现得透彻。”
(此方场景暗下,另一场景起)
(汪机父亲的诊台前,汪父坐,汪机俯身倾耳以请)
少年汪机:“父亲,先人名家之说各有特点,然地理境况不同,自是体质有异,以诸自学说实践,成效匪浅。可若是千里之远处,民生大有不同,安能效法借鉴之?”
汪父:“子之言有理,却不尽然。如若此番考量,却是《内经》如何汇流而成?人有多变,终其人矣。人善之变,岂又居于一方之地?领悟经典之妙,博众家之长,辨证考量,灵活施用,方是正法。”
少年汪机:“我明白了,父亲。”
(灯光再次暗去,一束暗灯打下,少年汪机伏案研读《内经》和《伤寒》,口中还朗读着经典,院中的杏树在静默中开出花来)
(灯光暗下)
(时光匆匆,汪机在医理的学习中逐渐成长,成为了可独挡一方的医者)
(书堂里,一年纪稍长的先生正在读书,成年汪机上)
汪机:“先生,不知此处可有《脉诀刊误》一书?我所学有疑,盼得此书探究一二,然辗转多处,未有所获,闻您见识博广,特来询问。还请先生指点。”
先生(抬头):“难得见人心诚于学,然非我不卖,确是此书流行狭窄,唯歙州朱升有其抄本,且视以秘典,不轻易示人,只怕要令你失望了。”
汪机:“既然如此,那么就谢过先生了,我自去拜访。”(拜后离去)
(汪机备重赀,跋涉数百里,来到一户前,门前有一百年银杏,已是金黄簌簌,汪机轻叩柴扉,入门拜见)
汪机(面容憔悴,肩上还落着几片银杏叶):“先生,我所学确有疑惑,能否借阅一二,我亦不将之回带,只求在此处抄录再归,还请先生同允。”
朱升(背手而立,转过身来,叹了口气):“我之所为,盖防珍品毁坏之故。今君之言至此,何有藏掖之理?如君所言。”
(汪机手自笔录,计后跋涉,踏杏叶而归)
第三幕:
(教室场景再起)
张老师:“汪机先生治学严谨,勤思好问,更是能为了一本医书,跋涉千里之外。我希望同学们也能有这股子韧劲。”
(同学们认同点头,有所感怀状)
张老师:“我接着要对同学们说的,尤为重要。便是心怀天下的意境。这是将自己放在后头,放在外面的境界,这是一种大爱的境界,作为医者,便只有这般的境界,才称的上是大医。”
(此方场景暗下,另一场景起)
(街口市街,王大婶和李大妈上场)
王大婶:“诶呦,好久没见了,你最近还好吧?”
李大妈(面带愁容):“别提了,家里人啊都患上了疫病,这不,趁我还康健,出来买点所需,诶,这可怎么是个头啊。”(深深叹气)
王大婶:“熬一熬,总会过去,你可要挺住啊,这肩上可是一大家子人呢!对了,去看过大夫了吗?大抵是有希望医好的。”
李大妈:“啧啧啧,,看过哦,哪止一位呢,家底都快殆尽了,若是有效,我也不至于如此愁恼了。”
王大婶:“我听说县衙门口有个姓汪的郎中坐诊呢,药包尽数免费,前些日子我娘家的兄弟就去看过,如今呐,都能外出做生意去了。”
李大妈:“啊,这可真是天大的好事,我赶紧去看看。”
(两人告别,下场)
(县衙门口,坐诊的汪机前排着大长队)
(李大婶上场,在队伍旁张望,有一教书老先生也在一旁观望)
妇人向老先生做了揖:“老先生,这位汪大夫可如传言般厉害,真能将这难缠的疫病治好?”
老先生:“这位大夫啊,少时在我书塾里学习,聪颖的很。后来,他家里的母亲病的严重,
便改从医去了。随其父研习多年,竟把其母缠身十年之恶疾给医治好了。数年之间,救治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李大婶:“原是在世华佗,有救了,有救喽!”
(向老先生作揖后匆忙离去归家)
一旁有百姓拿着药包走出:“仁医啊,如今任谁能为咱们做到这个地步呢。”(赞赏离去)
老先生(站在杏树底下,望着长队,望着离去的人们,欣慰而感慨):“善哉!此可谓至义之所当为,视弃百金如一羽啊!仁医!大医!”
第四幕
(教师场景再起)
张老师:“同学们,为何我们要明确自己之初衷?为何我们要坚定步伐?为何我们要成为大医学习和发扬新安的医学?那是因为,这本就是一条发自生命的道路,绝不能让黑暗的藤枝蔓延。那是因为,这本就是是我们徽州人的医学,是徽州的医家对徽州人民大爱的医学,是从宋代就开始成长,生活到今天的医学!我们不能丢弃珍宝,不能丢弃鲜花。更不能忘记发现珍宝和孕育鲜花的人。我们,亦可成为这样的人!
(同学们鼓掌声起)
(灯光渐暗,旁白声起)
(舞台上随着杏叶的翩然,展现各新安医家的风采)
旁白:2009年,安徽中医学院创立新安医学教改实验班,着力培养新安医学特色人才。多年来,新安医学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我国首次将“新安医学传承与发展研究”这一中医地方特色学术流派研究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标志着新安医学研究迈上新的台阶。如今的杏树已是繁密,如今的杏林,我们还在播种……
第五幕
(舞台上挂着“欢迎2021级同学”字样的横幅)
(赵老师在讲台上面对着新同学们,桌上放着一本《石山医案》)
赵老师:“同学们,欢迎来到安徽中医药大学。我想问同学们几个问题:“你怎么认识中医?你知道什么是新安医学吗?同时,同学们又是为何选择了这个专业,为何来到了这里……”
(与第一幕声音重合,渐息,正值九月,窗外金黄的杏树灿烂而盛大)
全剧终
作者:赵金夏荷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孤冢
- 宋景丞,兆国端王,本是闲散王爷,却因国家战败被送往摇光国为质子。在摇光,他邂逅了英勇善战的女将军叶书瑜。两人在相处中渐生情愫,
- 08-26
- 半夏与附子:十八反之恋
- 在东汉末年,医道昌盛而又混杂,各路医者以各自的独门绝技行走江湖,救死扶伤。然而,在这纷繁复杂的医学世界里,有两条并行的轨迹,它
- 08-25
- 甘草与芫花:逆缘之药
- 在东汉末年,医道昌盛而又混杂,各路医者以各自的独门绝技行走江湖,救死扶伤。然而,在这纷繁复杂的医学世界里,有两条并行的轨迹,它
- 08-25
- 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
- 在古老的青峰镇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这句话背后,藏着一段关于医术、人心与世态炎凉的深刻故事。
- 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