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下乘凉梦 一梦逐一生 ——观《袁隆平》有感
5月22日,一位91岁的老人走了。湖南长沙中南大学医院门诊楼前三捧青翠的稻束静静矗立。不知是谁,采下袁老毕生为之奋斗的梦,向他祭献。灵车过处,人们夹道相送,汽笛声声祝他一路走好。一颗稻种,填得满天下粮仓,千言万语,道不尽一生故事。他以祖国和人民为已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老百姓把袁隆平刻进自己心里。袁隆平逝世后,人们悼念的文辞中常有一个热词一国土何为国士?谓其“才能功盖一国”,抑或“一国勇力之士”,用在袁老身上
达恐怕都不能概其全貌,因为还有对人民家国、民族的责任
和爱。
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天,他还在试验田里查看杂交水稻增长情况。行动不便后,
湖南省农科院在他的住宅旁辟出一块试验田,他在家里就能
看见水稻。当双脚无法再踏入稻田中,他的心,仍时刻扎在广袤团野里。是什么让他对稻田如此眷恋?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1956年上映的电影《上甘岭》中,年轻的志愿军战土高唱《我的祖国》。那一年,26岁的袁隆平开始了农学试验。不久后,他的研究从红薯育种转向水稻育种。这一转身,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生存境遇。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饥饿斗争的历史。挨饿,曾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记忆。新中国成立前,少年袁隆平,因路遇饿殍,而立志学农。“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个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让袁隆平开始了长达半多个多世纪的追逐。
“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 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毕业后,袁隆平立下执誓言。从此,蓬勃向上的新中国袁隆平提供了践行农业报国誓言的广阔舞台,日益强盛的祖国就是他躬耕科研的沃土。
回望袁老一生,宏愿并非一时脑热而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情怀和担当。这是一条艰辛求索的路,质疑、失败,挫折,如家常便饭;误解、反对、抵毁,曾如影随形,他默不作声,背上腊肉,转乘几日火车,去云南、海南、广东,重复一场又一场实验。为稻种追寻温度与阳光,就像候鸟迫着太阳!
粮稳,则天下安。水稻种植是应用科学。对科学家袁隆平而言,国家和人民的需求至高无上一技术手段不断更选,但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始终是丰收。
“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这是袁隆平的梦,也是后来者的凡梦。未尽的事业,科学的价值,正待我们去坚守拼搏、开掘。生命有尽头,科学无止境。一代科学巨擘陨落,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激励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你听!传承的决心,如稻穗饱满;青春的誓言如稻苗蓬勃。
作者:胡澍山 来源:塔里木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