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筑路人
2022年7月27日上午,按照计划安排,我们团队今天上午的工作内容是来西宁市档案馆查阅关于“两路精神”的文献资料。就在我们在西宁市档案馆门口和馆内人员进行交流等待的过程中,从我们团队后方路过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他看到我们身上的队服印有合肥工业大学的标志,就上前与我们搭话。
“你们是合肥工业大学的学生吗?合肥在安徽呀,你们从那么老远的地方跑来不容易呀!安徽是个好地方呀!,你们都是安徽的学生吗?”我们听出了老爷爷口中话语对安徽的熟稔,便上前和老爷爷交流。在谈话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老爷爷是安徽宿州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参军入伍。然后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国家的西部地区工作。他被分配到格尔木,参与了从敦煌到格尔木的公路修筑工作。
因为在前期调研准备工作中,我们亦是了解到在海拔那么高,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条件下修筑公路的不易,就询问老爷爷在修建公路过程中觉得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老爷爷的回答让我们都沉默了。他说没有觉得最困难的事情,刚开始的时候觉得什么都特别困难。因为刚从安徽来到青海,首先是气候不适应,然后海拔也比较高,在修路的过程中常常觉得呼吸不畅,除此之外,格尔木以前也常常刮大风而且伴随着黄沙,每天晚上回到营地洗漱休息的时候,洗脸的水盆下面会有一层泥沙。还有,因为格尔木的土地都是盐碱地,修起路来极其不易。但在当时的修路工具又实在是简单,就是几把铁锨与斧头。在修路过程中,手上亦是被磨出水泡,挑破了之后第二天又会长出新的水泡来,长此以往形成厚厚的老茧。说着,老爷爷还向我们展示了他那双饱经沧桑刻满荣誉痕迹的双手。老爷爷还说到,记得当时修路时在冬天,格尔木的冬天实在是太冷了一些。可是当时也是在赶工期,有时候还要提着马灯,穿上厚厚的军大衣修路。老爷爷是带着骄傲回忆着往事,我们是怀揣着敬佩之心听着老爷爷的回忆。
“可是,您不想家吗?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工作,那么辛苦,那么累,会不会想回家?”我们团队中有人问到。老爷爷听到这个问题,停顿了一会,语气突然沉重了下来,“想呀,怎么会不想”老爷爷接着向我们说到,刚来到格尔木的时候。也才十几岁,晚上的时候偷偷哭着想回家,可是,身边的战友都是来自全国各个地方,大家都想回家,可是,大家更想把这个路修好,让以后不再有人像他们一样那么辛苦地修路。接着,老爷爷骄傲地向我们提及,自己当年完成了修路工作,后来从部队退伍之后就留在公路段上工作,由一名筑路工人转变成为一名养路工人。而自己的两个孩子,也成为了养路工人,是名副其实的“路二代”,自己的孙子,和我们差不多的年纪,在外读书,说是毕业之后也要回青海,继承“衣钵”,也要成为公路段工人,成为名副其实的“路三代”。
我们听完老爷爷的话,就告诉老爷爷我们此次调研的目的就是探寻“两路”精神,寻找像他一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筑路工人。老爷爷听完我们此行的目的之后,就建议我们前往格尔木将军楼,去了解慕生忠将军的事迹,他才是“两路”精神的代表人物,自己只是一名普通又平凡的筑路工人,不值得笔墨去记录。
我们向老爷爷恳求道,“我们会去了解慕生忠将军,可您也是“两路”精神的代表人物,您身上也体现着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两路”精神呀”。
在我们即将离开老爷爷的时候,我们问他为什么选择定居在青海,而不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老爷爷回答说,是自己看着这个省份越来越好,这个省份到处都有着自己奋斗的身影,这里是自己的第二个家乡。
在青藏公路、川藏公路的修建过程中,有多少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筑路工人,他们不怕辛苦、不畏牺牲、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只是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只为下一代能够幸福,只为我们的国家能够越来越强大。“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这为数众多、成千上万的普通人为“两路”的修建养护以及“两路”精神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
时间:2022-09-03 作者:陈玉影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关注:
- 云有云的路
- 小说根据“三下乡”社会实践真实事件改编,体现乡村留守儿童心理状态和精神需求。
- 09-01
- 到世界去
- 安徽当地农村的少年在留守的时光里悄然成长
- 09-01
- 不吃免费的午餐
- 亿万富翁雷,克洛克是麦当劳的创始人,在一次采访中,主持人问他是否喜欢免费的午餐,克洛克说:“我从不吃免费的午餐!”
- 08-25
- 水桶里的一条线
- 一次,有个年轻人千里迢迢来拜访弘一法师,想学一些做人处世的道理。他见到弘一法师时,弘一法师正挑了一担水回来。
- 08-25
- 孟尝君为何让门客折服?
- 齐国孟尝君有一门客,偷偷地爱上了孟尝君的夫人。有人前去告发,对孟尝君说:“身为您的门客,却爱上了您的夫人,实在是不义之举,您一
- 08-25
- 在气头上不要说话
- 鉴真和尚在担任大明寺住持的时候,有一次,一个村民和邻居吵架,他觉得吃了亏,就气呼呼地跑到大明寺找鉴真和尚评理
- 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