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上午,学校2025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聂耳剧场举行。党委副书记、校长陈义旺出席并致辞,校党委常委班子成员罗序中、甘雅芬、肖笃森、黄保文、叶云明、陈文红,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学院党政负责同志,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教师代表、校友代表、家长代表共同见证2025届同学的毕业时刻。校党委副书记刘民主持典礼。
陈义旺代表学校热烈祝贺2025届的同学们顺利毕业,并以《弘扬“博达毅卓”校训在强国之路上淬炼赣师人特有的“精气神”》为题寄语毕业生。
各位家长、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这里为2025届的同学们举行毕业典礼,这是同学们在赣南师大的最后一堂课,也是母校与你们正式告别的欢送仪式。仪式开始前,我们一起观看了学校为你们精心制作的毕业视频,一张张照片、一抹抹瞬间,真是让人百感交集。我看到,有不少同学都在这段戳心的回忆杀中破防了。而坚强的你们之所以破防,一定是因为对脚下的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可惜我们终究无法留住时间,所以,纵然有万般不舍,既然到了离别的日期,那就好好地来上一场正式的告别。在此,我首先代表学校,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圆满完成学业、即将踏上人生新征程的全体毕业生同学,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培育你们的全体教职员工、倾力支持你们的父母亲友,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抚今追昔,既感慨万千又令人欣慰。2025届的同学们是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学校办学水平实现里程碑跨越的背景下成长的一代。你们在校期间,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释放出我们党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亲临江西考察指导,“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你们在校期间,学校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17个列入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范围的师范专业全部通过第二级认证、“苏区红”数字思政工作品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特别是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首次申报即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开创了本硕博一体办学的新纪元。同时,同学们在大创赛、挑战杯等课外竞赛活动中摘金夺银,屡屡实现历史性突破;在红色走读、社会实践的路途中砥砺成长,不断书写青春的奋斗篇章。可以说,几年时间里,学校所赠与你们的,和你们所赠与学校的,早已融为一体,化成了一枚闪光的勋章。这枚勋章的名字就叫“可爱的赣师”!
同学们,毕业是一个特殊的人生坐标。此刻,我们同时触摸着“终点”和“起点”两个特殊的时间维度。这个双重时刻,蕴含着深刻的人生辩证法。
终点,是沉淀与放下的仪式。大家要学着放下一些包袱。比如,放下对标准答案的依赖,将试卷上的ABCD,让位于人生的开放式命题;放下对单一赛道的焦虑,让更多的路径选择充实你的人生;放下完美人设的负担,允许自己在试错的过程中成长。这些都是迈向人生新阶段要做的必要准备。当然,也请同学们放下曾经的遗憾,放下那些因为母校严格管理或一时疏忽,而让你感到的“不开心”“不美好”“不如意”……毕竟,当你们踏出母校的校门以后,这里就是你的娘家,是你永远可以回望的精神原乡。
起点,是重构与出发的宣言。同学们放下包袱的同时,也要装填新的动能。首先,要树立“强国有我”志向,用舍我其谁的时代担当去滋养事业;其次,建立“终身学习”引擎,让学本领成为比挣学分更持久的驱动力;再次,要拴住“价值判断”锚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的定力;还有,要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学会在团队合作中发光发热。
当然,人生是一门最大学问,其中的道理与方法远不止这些,未来你们可以通过自己的阅历去探索、总结和积累。希望同学们不要在终点与起点之间做过多的徘徊和犹豫,该走的必然要走,该来的终将会来,就不如潇潇洒洒地去奔赴前程,相信你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实现从适应者到创造者的转变,顺利拿到去往理想之城的通行证。
同学们,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风云激荡,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加速迭代,困难挑战层出不穷,大到人类命运,小到个人生活,都在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充满着无限的可能。如何在奔涌不息的时代浪潮中,掌握踏浪而行的应对之策?这是你们即将面临的人生大课题。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时刻,我将赣南师大的校训“博、达、毅、卓”四个字,作个“2025年毕业版”的解读送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够在强国之路上将校训精神发扬光大,进一步淬炼赣师人特有的精气神。博,就是要构建数字时代的认知坐标系。
博,在我们校训中的解读是博大、博学。今天,在大数据、区块链、生成式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奔涌而来。当Deepseek重构知识生产范式、量子计算机突破“量子优越性”阈值,我们已经站在人类文明新的奇点时刻,“博”的内涵也从“读万卷书”进化为“构建多维认知图谱”。因此,这需要作为新一代建设者的你们,重构认知坐标系。首先,要践行“海星模式”获取知识。海星有柔软的躯体、灵活的触须,还有超强的再生能力。“海星模式”的核心是强调知识的交叉整合和自主迭代,这是数字时代所需要的也是必然的学习方式。其次,要开展“第一性原理”思维革命。知识的内容之广博,形态之多样,不可穷尽,但万变不离其宗,掌握知识与技术的底层逻辑,才是运用知识和技术关键。比如,研究数字人民币,要穿透支付便利的表象,理解其底层区块链架构对金融安全的革命性意义;分析大语言模型,要深究其知识蒸馏技术的创新路径。有专家指出,未来十年,最稀缺的是能融通云计算与脑科学的复合型人才。换句话说,只要牢牢把握“第一性原理”,你就不必担心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相反,你将会是主宰人工智能的那个强者。
达,就是要在不确定中修炼积极的心智。达,在我们校训中的解读是豁达、通达。面对全新的人生旅程,请同学们记住,不确定是人生的常态,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在去年的毕业典礼上,我也专门向毕业生谈到这个话题,当时我对同学们说,面对挫折是每个人要经历一生的“修行”,走入社会,你要爬的坡、过的坎、吃的苦、受的气,将远比校园里多得多,唯有积极面对、越挫越勇,方能如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今天面对你们,除了同样把这段话送给你们,我还想提醒同学们:一定要养成独立的人格,学习独立思考!现在网络上到处贩卖焦虑,以致于躺平、摸鱼常被青年一代拿来调侃甚至应付眼前的不如意。大家不要为“35岁职场魔咒”的焦虑所吓倒,也不要为“出身大于努力”的言论所误导,要学会用客观的、积极的心态去看待环境的变化,挑战在任何时代都有,瑕疵在任何社会都存在,年轻人要的是坚持心中的理想和信念,勇敢地去做正确的事。当然,大家还要保持一份知足常乐的心态,毕竟每个人的起点不一样、能力各不相同,也许你所轻松拥有的,已经是别人穷尽力气也难以达到的。
毅,就是要做时间复利的长期主义者。毅,在我们校训中的解读是勇毅、坚毅。行百里者半九十,毅力与恒心是最为可贵的品质。今天,“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的时代红利早已消散,想通过一个无意的机会来改变命运几乎没有可能。华为麒麟芯片的涅槃、新能源汽车的超越无不证明:所有“遥遥领先”都是“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质变。同学们走向社会,不要急功近利,要坚持步步为营,因为看见昙花一现,可能更多的需要运气,但看见灿烂星光,就一定要在等待日升日落中耐得住寂寞。就像在今天毕业典礼上发言的校友代表,你们的学长易少彬师兄,他就是一个在教师岗位兢兢业业的长期主义者,他08年从我们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在中学做语文教师,从市先进到省先进再到全国模范教师,整整走了16年,而且还将继续走下去。我想,如果没有毅力,没有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即便他的教学能力很强、教学水平很高,他的事业也到达不了这样的高度。同学们,尽管我们看到这个时代也有流量的快速变现,但是读书人应该多想着干大事,干大事就不要想着去博流量!
卓,就是要撕掉标签开拓成功的新赛道。卓,在我们校训中的解读是卓尔、卓越。具体来说,就是要始终保持一种不自满、不停歇的状态,力求将能力发挥到极致,将工作做到完美。追求卓越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是要用格局、智慧、行动去加持的。前段时间我看到天津大学一位教授的讲话,他说:格局越大,越不纠结,格局之上,皆为美景;智慧越高,越不贪婪,智慧之上,皆为初心;行动越快,越不遗憾,行动之上,皆为硕果!我想,这段话对我们每一个人一定都有所触动。格局,就是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智慧,就是要抛弃小聪明,精进大智慧;行动,就是要有“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的决心。这才是干成事、成大事的法宝。追求卓越,还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思维定式。作为00后的你们常说要撕掉标签,不被定义。要做到不被定义,那就要扛起旗帜引领潮流。创新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大疆无人机曾经历数十次炸机才突破飞控技术,宁德时代通过上万次实验才实现固态电池突破,没有自我突破的勇气是不可能的。被誉为中国龙芯之母的黄令仪院士曾说:“创新不是在别人花园里摘花,而是在荒漠中种出自己的玫瑰。”希望同学们走入社会后,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什么样的岗位,都要保持一份敢于创新的锐气,不要躺在拿来主义的温床里得过且过。这是母校对你们的期望,也是时代对青年一代的期望。
亲爱的同学们,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当你们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洒向天南海北,意味着我们将要在不舍中成为彼此的记忆,同时也意味着一个个新的希望和梦想将在五湖四海点亮。请你们记得,赣师是梦想起航的地方,这里是你们永恒的家园。未来,母校将始终牵挂你们、关注你们、守望你们、支持你们。此刻,就让我们共同把与赣师有关的红色记忆、客家记忆、青春记忆留在心里的最深处,轻装上阵出发吧!
最后,祝同学们毕业快乐、前程似锦!祝各位家长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