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健康中国2030》战略,湖北医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十堰市红十字会,于3月16日开展第二期救护员(初级)培训。本次活动由该校“森”灵奇愈项目团队全程统筹管理,吸引220名师生参与。作为校园急救教育的先锋力量,团队通过科学组织、积极号召与专业形象塑造,推动急救知识普及工作迈向新台阶。
图为主讲人在为同学们宣传急救培训理论课 栾阳 供图
图为同学们正在教室认真听讲急救知识宣传 徐小康 供图
多维教学,夯实急救理论基础
培训采用模块化课程设计,涵盖心肺复苏、创伤救护、常见急症处理等核心内容。讲师团队由十堰市红十字会资深急救专家组成,结合典型案例,重点解析心跳骤停、气道梗阻等突发状况的应急流程,详细演示AED设备使用规范,帮助学员掌握科学施救方法。
图为急救老师向同学们示范心肺复苏时的场面 刘爽 供图
情景模拟,强化实战急救能力
培训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模拟人实操、分组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员在真实场景中锻炼应急反应。在“交通事故救援”“公共场所突发急症”等演练环节,学员们分组协作完成伤员评估、止血包扎、心肺复苏等操作,讲师现场纠错指导,确保技术动作精准规范。
图为同学们正在学习头部包扎时的场景 龚紫倩 供图
严格考核,颁发权威认证证书
培训结束后,学员需通过理论笔试与技能实操双重考核。合格者将获颁红十字会初级救护员证书,成为校园急救志愿者。
深化合作,构建全民急救网络
作为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单位,湖北医药学院将持续深化与十堰市红十字会的合作,通过“急救知识进班级”“校园急救志愿服务”等活动,扩大培训覆盖面。学校计划在各院系设立急救知识角,配备AED设备,推动急救教育常态化,为建设健康校园、平安社会贡献力量。
培训现场,“森”灵奇愈团队成员佩戴工作牌,秉持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展此次急救培训活动。他们不仅承担助教工作,还负责学员分组、器材管理与安全保障。在模拟演练环节,团队成员耐心指导学员操作,针对止血包扎、心肺复苏等技术难点进行一对一辅导。
通过此次培训,湖医药学子将化身“急救先锋”,用专业技能为生命保驾护航,让“人人会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理念在校园落地生根。
图为同学们成功学习手臂包扎后与老师的合影 徐小康 供图
急救知识小课堂01 创伤止血直接压迫:用干净敷料按压伤口,持续施压 5-10 分钟。
螺旋包扎:绷带从伤口远心端向近心端螺旋缠绕,松紧适度。
特殊部位:头部伤口采用三角巾帽式包扎,关节处使用 “8” 字法固定。
02 中暑急救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松解衣物散热。
物理降温:冰袋敷颈部、腋窝,温水擦拭全身。
补充电解质:口服淡盐水或运动饮料,避免大量饮水。
03 触电救援立即切断电源,用绝缘工具移开带电体。
若伤者无意识,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每 5 组循环评估一次。
注意:施救时需穿戴绝缘手套或站在干燥木板上。
04 骨折固定就地取材:使用夹板、杂志等固定骨折两端关节。
暴露末端:确保手指 / 脚趾外露,观察血液循环。
紧急搬运:脊柱损伤者需用硬板担架,避免二次伤害。
05 烧烫伤处理冲:冷水冲洗 15 分钟以上(化学烧伤需先清除残留)。
脱:剪开衣物,保留水疱皮。
盖:无菌敷料覆盖创面,避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