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举办"开启中国新医学:中西医结合的使命与担当"专题讲座
2025年2月27日上午,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在春寒料峭的早春时节,一场题为"融贯古今 守正创新——中西医结合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的学术讲座在此隆重举行。安徽省解剖学会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命审题专家,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编委。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副院长,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副所长申国明教授应邀主讲,为2022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400余名学子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王艳晖讯)

上午9时,在学院党支书记的主持下,讲座正式拉开帷幕。作为新学年首场高水平学术活动,本次讲座既是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更是贯彻教育部"新医科"建设要求的具体实践。报告厅电子屏幕上"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八个大字熠熠生辉,昭示着新时代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发展方向。这场持续两个半小时的学术盛会,通过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的跨界对话,为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当《新神榜:哪吒重生》票房突破百亿,当DeepSeek人工智能系统席卷全球,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交响。"申国明教授以当下文化科技热点为引,瞬间点燃全场学子的热情。这位具有前瞻视野的学者将电影工业的突破性发展、人工智能的技术迭代与医学进步相类比,提出"中医药现代化需要这样的破界思维"。申国明教授以生动的开场,通过对照当代发展引发学子思考。在讲座中,申教授以"思想源流""发展脉络""当代价值"三大篇章,系统阐述了中西医结合学科的核心要义。

在思想观念比较环节,申教授借助全息投影技术,将《伤寒论》手稿与《希波克拉底誓言》进行立体化对比展示。"中医强调整体观、辨证论治,西医注重局部解剖、循证医学,二者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他将中医与西医相比较,提出中医至少有三大方面的优势:一是 超前的整体医学模式。“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二是 独特的医学诊疗体系。“三因制宜、辨证论治”;三是 突出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他特别以新冠肺炎防治为例,展示清肺排毒汤与抗病毒药物协同作用的临床数据,证明"1+1>2"的整合医学优势。
当讲到发展历史时,申教授通过时间轴动态演示,从1958年毛泽东"西学中"批示,到2023年《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重点剖析了屠呦呦青蒿素发现、陈可冀血瘀证研究等里程碑事件。他还提到了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者要以济世活人为准则 "做到取长补短,沟通中西。"从'结合'到'整合',从'并用'到'融合',每个阶段都凝结着前辈的心血。"大屏幕上闪现的吴咸中、沈自尹等大师手稿照片,令在场学子肃然起敬。
在论述学科意义时,申教授引用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战略2023》数据:目前全球194个成员国中,已有98个制定传统医学国家政策,其中78个将中医药纳入医保体系。"面对人口老龄化、慢性病井喷等全球健康挑战,中西医结合不仅是中国的解决方案,更是人类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番论述引发全场热烈掌声。
中西医结合概念就是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试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申教授指出中西医结合教育改革,仅是医疗药物,还是科技人文的融合。他列举了北中医华佗班和上中医屠呦呦班。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中西医结合应是源于中医,源于西医,但高于中医高于西医。

据学院教学副院长介绍,本次讲座是"名医名师进课堂"系列活动的开年之作。该院近年通过"经典+临床""传承+创新"双轮驱动,构建起"早跟师、早临床、早科研"培养体系。2024届毕业生在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中通过率达98.7%,创历史新高。未来国家可能会增考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学校也会开展多模式发展中西医结合专业,为构建新世纪人才不懈努力。
在最后,申教授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中医半瓶醋,西医半瓶醋,如何把两个半瓶醋合并成两个整瓶醋?”这也引发同学们广泛思考。中西医结合和中西医汇通的不同,中西医汇通是改良中医。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汇通的创新和发展,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借鉴西方现代科技手段来研究发展中医药,实现具有时代特点的中西医的相互促进和融合。
时近正午,讲座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落下帷幕。窗外,校园里的杏林已萌发新芽。正如申国明教授在结语中所说:"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医学思想的深度融合。期待同学们成为具有中国灵魂、全球视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让中医药这一中华文明瑰宝焕发时代光彩。"
此次学术活动不仅夯实了专业新生的学科认知,更点燃了青年学子的学术热情。随着《"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深入推进,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培育新时代中西医结合人才、服务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