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飞龙在天——探索低空表演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4-12-14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愈发重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贯彻这一原则,南京邮电大学“飞龙在天”低空表演团队以学校龙狮团为依托,通过设计智能控制系统,打造国内首款飞龙在天系列飞行器。
在考虑了结构的稳定性,飞行的安全性以及整体造型的协调性后,团队采取嵌套式结构,制作了相匹配的嵌套外壳,将外壳安入无人机,作为“停机坪”,并且外壳具有一定“弹性”和缓冲功能,并且通过一些锁定机制来固定无人机的位置。团队用轻质材料制作舞龙的龙头框架,并在龙角向上的端头内制作可放置无人机风叶电机的槽孔,将拆开的无人机风叶电机固放在槽孔中,同时把控制线路板及电池固置在龙头壳体内的龙头架上,且让无人机的风叶为透明体,风叶电机和风叶帽的直径、颜色均近似于龙角的枝叉,利用风叶的视觉隐身效果,使无人机和舞龙角融为一体。最后的表演呈现出的效果也是极具冲击性,舞动的龙与蓝天相互映衬,造出了美轮美奂的画面效果。
从最初的无人机选型与改造,到飞行控制系统的研发与优化;从舞龙动作的精准捕捉与数字化建模,到人工智能算法的设计与训练,每一个环节都凝练了“飞龙在天”低空表演团队的智慧与汗水。为了实现舞龙在空中的灵动飞舞,团队成员反复进行飞行测试,不断调整参数。在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努力下,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让传统舞龙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实现了从地面到低空的华丽转身,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传统舞龙需要多人协作,而无人机舞龙减少了对人力的依赖,降低了人力成本和组织难度,且能避免人员在表演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提高表演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使用无人机舞龙突破了传统舞龙受场地和人力的限制,观众视角相对单一的缺点,将表演空间拓展至空中,使用无人机操控,能使龙身在空中蜿蜒盘旋、翻转腾挪,其活动范围大幅增加。无论是地面观众仰观,还是通过直播、视频观赏的线上观众,都能获得全方位、多角度的震撼视觉体验。在表演中,无人机凭借先进的飞控系统和精准的定位技术,在执行舞龙动作指令时具有高度的准确性。能够完成更为复杂、细腻且高度一致的动作编排。如高速螺旋上升或下降过程中保持龙身形态不变,以及在空中进行多龙交叉穿梭等极具创意的动作组合,为舞龙表演注入了新的活力与魅力,丰富了舞龙这一传统艺术的动作语汇。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和热爱不断升温,“飞龙在天”低空表演团队舞龙表演的创新形式既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情感需求,又展现了科技的魅力。无人机组成的龙形图案在空中翻腾、盘旋,配合灯光,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现出龙的威严与灵动,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到舞龙表演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自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当传统舞龙遇上现代“人工智能+”,一场惊艳世人的文化创新之旅就此启航。无人机舞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典范。一方面,它以全新的形式展现了舞龙这一古老民俗文化,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让舞龙艺术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吸引了更多年轻群体以及科技爱好者的关注,从而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与传承。另一方面,在无人机舞龙的研发与表演过程中,也促进了相关科技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拓展。例如,为使无人机在表演中更好地模拟舞龙动作,对无人机的动力系统、姿态控制算法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并促使其不断优化升级。这种科技与文化的双向促进,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也为未来更多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
未来,该团队将砥砺前行,在科技赋能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断挖掘更多的创新潜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南京邮电大学“飞龙在天”低空表演团队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飞龙在天——探索低空表演新模式
  • 青春守护中国粮
  • 青春守护中国粮
  • 通过本次团日活动,增强团员青年对粮食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其守护中国粮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促进团队协作与交流
  • 12-14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