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尤其是台风等极端天气,对福建省的沿海农村地区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村庄,黄斜村的农民每年都要面临台风侵袭带来的巨大风险。为了帮助当地农民有效应对这些挑战,确保农业生产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我们“中国民航大学‘振兴路上新青年,民航学子绘蓝图’实践队”在七月底深入黄斜村,开展了以台风灾后恢复为主题的专项调研和技术支持活动。
黄斜村的主要经济作物是百香果,但由于该村位于福建省的沿海地区,台风频繁导致果园损失严重,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本次实践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科学的灾后恢复方案,帮助黄斜村的农民尽快恢复生产,减少因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实践队员也希望通过此次实践,提高当地农民的灾害应对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更具韧性的农业生产体系。
实践活动的第一步是帮助村民们加强灾害前的预防和准备工作。通过与村委会和当地农民的座谈,了解了他们目前的应对措施和存在的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实践队为村民们提供了具体的建议,如加强果树的支撑、提前修剪树枝、巩固果架等。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台风对果园的破坏,还能降低灾后恢复的难度和成本。
台风过后,实践队立即开展了灾后调研活动。通过无人机航拍技术,实践队能够快速、全面地获取果园的受灾情况,并进行详细的灾害损失评估。调研结果显示,黄斜村的百香果果园受灾严重,部分果架倒塌,果树损毁。这些问题对农民的生产造成了直接影响,亟需制定科学的恢复方案。
在调研基础上,我们结合实际情况,为村民们制定了详细的灾后恢复方案。方案内容包括果园的清理与修复、树木的重新支撑、果树的病虫害防治等。特别是在果架修复方面,实践队成员建议村民使用更加坚固的材料,并改进果架的设计,以提高其抗风能力。此外,还组织了病虫害防治的培训,帮助农民在恢复过程中及时处理果树可能面临的健康问题。
灾害不仅对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也对他们的心理带来了负面影响。在与村民的交流中,我们发现许多农民对未来的生产感到担忧。为此,实践队员组织了一场社区互助活动,邀请心理专家为村民们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重拾信心。同时,鼓励村民们通过互助合作,共同面对灾害带来的挑战,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深刻认识到,科学的灾害预防与恢复措施在保障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通讯员:陈映羽、沈子昂、崔博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