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初,盐城工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青年研习协会(以下简称“马小协”社团)组成“红色笔记”社会实践团,在盐城市域范围内开展了“红色笔记——我身边的退役军人故事”实践活动。实践团队包括社团指导老师在内,共49名校内师生与35位校外单位志愿者参加了本次活动。
为深入挖掘盐城优秀退役军人精神内涵,传承红色基因,实践团成员用脚步丈量盐阜大地,用镜头记录榜样风采,带回大量采访素材。实践团先后来到新四军纪念馆、泰山庙、爱清红色文化教育陈列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实地调研,在盐城市域范围内寻访优秀退役军人,发掘他们服役时期与退伍后的感人故事,记录下退役军人们战斗与奉献的珍贵回忆。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优秀退役军人身上的红色气质与良好素质。
“马小协”社团指导教师侯慧艳介绍,本次活动是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诠释在和平年代刻在每位中国人血肉里的红色基因,感受人民军队军魂的精神力量开展的实践活动,旨在促进青年大学生成长进步,为社会提供有益服务,努力成长为对党、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
实践团为每位采访对象编撰2000字左右的人物小传,记录其优秀事迹及主要贡献,现已形成10万余字的文稿库。同时实践团在文稿库基础上对每篇人物小传进行提炼和精修,构成优秀退役军人系列人物专题报道,在“马小协”自媒体平台、校内媒体和退役军人事务局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宣传报道,向校内同学和全社会分享优秀退役军人的感人故事。
“红色笔记”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同学们关注到退役军人这样一个特殊而优秀的群体,也激发了大家向优秀退役军人学习的热情。同学们对优秀退役军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纷纷向报道的优秀退役军人写下情真意切的致敬信。目前实践团已经收到1000余封,并从中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20封上门读信,使退役军人们深受感动。
团队中4名成员参加了关于非遗项目发绣课题的研究,经他们建议,社团为优秀退役军人订制了两份纪念章与一份军功章的发绣礼品,旨在在表达对退役军人的敬意的同时使更多的人了解盐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台发绣。这使实践团的“红色笔记”实践活动嵌入了传统文化的基因,也使非遗文化项目宣传带有红色文化的色彩。
“红色笔记”实践活动在校内外都得到了大力支持,盐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爱清红色文化教育陈列馆等单位对实践团给予了大量帮助与指导,学校为实践团配备了3位指导老师,一大批同学志愿加入实践团行列,目前实践活动吸纳了校内学生志愿者和校外单位志愿者共71人。“红色笔记”实践团队获得的关心与帮助,不仅促进了活动更加顺利地展开,也体现了人们对退役军人群体的重视和关注。
通过寻访,实践团走近优秀退役军人,了解到更多发生在盐城这片红色热土上的感人故事和英雄事迹,这进一步激发了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了青年大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红色笔记”实践团负责人纺织服装学院2021级学生杨盈盈表示:“我们国家正是因为有了无数像我们采访到的优秀退役军人们这样默默无闻、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才有了如今的繁荣富强。通过走访优秀退役军人,体会他们的艰辛与付出,我们从他们的奋进历史中获得了新的启迪。我想,我们青年一代应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努力拼搏,在新征程中踔厉奋发。”实践团志愿者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22级学生季翊曾代表同学们向渡江战役老英雄刘年根爷爷读信,她说:“在给刘爷爷读信的时候,我内心十分紧张激动。正是像刘爷爷这样的优秀退役军人身上的优秀品质深深地影响了我们,优秀退役军人全体是我们时代的脊梁。我们要珍惜幸福生活,更要学习前辈们的宝贵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