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MBTI”成大学生社交“新宠”建议适当参考别太较真

发布时间:2023-09-21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我是很典型的e人,欢迎大家跟我做朋友!”“我是i人,有点社恐。”记者走访发现,这样的对话,在最近的大学校园很是风靡,成了新生之间打招呼的新招式,原来一板一眼的“你好我叫XX来自XX”开始变成“你的‘MBTI’是什么?”

揭秘“MBTI”

“e人”还是“i人”

大学生所说的“i人”“e人”来源于一个名为“MBTI”的性格测试。该测试于近几年火遍全网,在年轻人之间迅速掀起一股新热潮,网络上关于不同人格类型的段子、分析也不断涌现。很多年轻人选择通过知晓对方的“MBTI”来打开话题、拉近距离。

什么是“MBTI”?“i人”和“e人”又分别指什么?据了解,“MBTI”又叫“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是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它从4个维度划分出16种人格类型,并以4个维度中2种类型的英文缩写来为16种人格命名。测试者们通过回答大量问题,最终得出自己的性格类型。“i”和“e”分别对应“MBTI”性格测试中的两种大类型,“i人”指内倾型,更为关注自我的内部状况;“e人”指外倾型,会将注意力和精力投注在外部世界。通俗来说,“i人”和“e人”分别对应“社恐”与“社牛”。

对于“MBTI”,不同人有着不同看法。 “我觉得‘MBTI’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的性格特征,只要了解我的人格类型就能知道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扬州大学大四学生顾欣欣认为通过“MBTI”,能帮助她迅速地辨别对方性格,从而判断自己能否与其成为好朋友,“我是‘ESFP’即表演者,会很外向,与大部分人都很容易相处。但也有大学生表示,这种测试和之前流传的12星座差不多,图一乐而已,结果不具备太大参考意义。

记者调查

“MBTI”成“敲门砖”

记者了解到,尽管对“MBTI”态度不一,但在新生之间,通过“MBTI”打开话题的现象已屡见不鲜,没做过测试的人也很乐意被同学所推荐尝试。“刚入校,一切都很陌生。大家难免有些拘谨。但是了解到对方的‘MBTI’类型后,就能迅速打开话题。如果恰好碰到同类型的,就会格外兴奋。”扬大新生小乔告诉记者,她和舍友都来自不同地方,虽然一开始见面比较拘束,但在知道都是“i人”后瞬间就建立起无形的默契,“我们几个都相对比较内向,喜欢安静,感觉今后的大学时光应该能相处愉快。”

扬州市职业大学新生小齐在面对采访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我们宿舍里3个‘e人’1个‘i人’,平时也会相互尊重,对于比较内向的人,也会充分考虑其心理,做到不过分热情以给对方造成负担。”

对于新生来说,“MBTI”是他们认识舍友、新同学的“敲门砖”;对于老生来说,通过“MBTI”能更快地了解对方,融入集体。“我觉得‘MBTI’是当下大家增进了解、拉近距离的‘神器’。”顾欣欣说,她感觉给人格进行分类是一件特别好玩的事情,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好奇自己或他人潜藏在人格意识里的真实性格。

专家建议

适当参考 别太较真

“我在最近的工作中也发现,目前年轻人确实比较关注这些。”豁然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资深心理咨询师朱佳认为,“MBTI”作为人格分析的一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在大学新生期间作为“破冰”神器,确实也能快速打开话题,拉近彼此距离。

但她同时也指出,测试结果在一段时间内效度不错,长久而言可能可信度一般。“不同人生阶段做测试,结果是会随之改变的,过于相信只会限制自我认知,使得对他人认识也流于片面。”朱佳表示,即使是国际权威的心理学自评量表,在临床上也只能作为重要的参考项。所以,这类人格测试可以用来了解当前阶段自身特点,但若将其当作恒定不变的结论,也许会故步自封。“如果严格将‘MBTI’用于交友、交往的准入或衡量标准,将会有失望风险。”朱佳提到,自己接手的案例中就有“MBTI”结论本该契合的爱人或朋友在生活相处中爆发冲突,频频争吵。

对此,朱佳提醒同学们,不要因为“MBTI”分类而产生太多“心理暗示”,给自己或他人打上永久“标签”,不可被测试结果牵着鼻子走,限制了对自我的觉察、尝试、探索与发展。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 2023上海旅游节杨浦区活动·上海大学生旅游节开幕
  • 2023荆楚大学生海报设计大赛官宣启动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