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1日至22日,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点亮古街·声动河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深入新近活化开放的宁国市河沥溪历史文化街区,展开了一场旨在破解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难题的专题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走访、数据采集与深度对话,将课堂所学与基层实践紧密结合,为这条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街如何从“网红”走向“长红”提供了来自青年一代的观察与思考。
“上街头的包子,下街头的酒,玩乐还是小溪口。”一则流传于民国时期的顺口溜,为宁国市河沥溪昔日的市井繁华留下了生动注脚。这条因东津河水运而兴的千年古街,历经数度繁华,也曾一度归于沉寂。2024年秋,一场历时近两年的精细化更新,让这条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街巷“重渡新生”,迅速成为皖南文旅地图上的新亮点。
如何让历史文脉在现代商业环境中“活”得更好?如何将开街初期的“流量”转化为长久发展的“能量”?带着这些课题,安徽农业大学的青年学子们走入河沥溪,开启了一场深度的田野调研。
解码“更新”:探寻“绣花功夫”下的古街活化之道
实践团队调研的第一站,聚焦于街区活化的顶层设计与实施路径。与单纯的商业开发不同,河沥溪的更新项目,源于一场始于2016年、关乎城市记忆“留与舍”的全民讨论。最终,“保留情怀”成为社会共识,为项目“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基调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在与街区运营方的深度访谈中,团队成员了解到,项目始终贯穿着“微更新”的“绣花功夫”。“我们严格遵循‘一栋一策’,坚决避免‘动迁式改造’。”运营负责人介绍,为最大限度保留历史的真实信息,无法原位使用的旧砖瓦、旧构件,也被巧妙地“植入”新的景观小品中,让历史的印记得以延续。一个突出的创新实践是微型管廊技术的应用,它将给排水、电力、通信等五类管线集约化容纳于地下,彻底解决了传统古街改造中管线杂乱、风貌破坏的难题,实现了现代生活功能与历史环境的“无痕”兼容。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街区内对特色建筑进行测绘记录。蒋鑫 供图
多维扫描:数据勾勒街区运行的真实图景
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团队将街区作为一个微缩的社会生态系统,通过问卷调查与随机访谈,从多元主体的视角进行了一次“CT扫描”。
调研数据显示,新街区对青年群体具有强大的吸引力,18至30岁的游客占比超过六成,而社交媒体是他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占比高达56.7%。这一发现揭示了新媒体在传统文化地标传播中的关键作用。然而,数据也反映出挑战:90%的受访商户认为,节假日与平日客流的“潮汐现象”极为显著,对日常经营构成巨大压力。一位经营本地特色小吃的店主坦言:“周末忙不过来,周中又盼不来客。我们最希望的是能有更多活动,把平日的人气也带旺。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河沥溪街区内采访当地居民。沈庆玲 供图
在游客满意度层面,街区古朴的建筑风貌和整洁的环境备受好评,但“交通与停车便利性”和“文化活动的体验性”则成为明显的短板。这些来自市场一线的直接反馈,为团队精准“把脉”街区运营的痛点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向街区保安人员了解日常管理情况。沈庆玲 供图
青年献策:为“活态传承”探寻长效路径
两天的密集调研,让团队成员对历史街区的活化工作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在调研总结会上,一场围绕“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头脑风暴”随即展开。
团队认为,破解“潮汐式”客流困境,关键在于丰富平日的文化产品供给。针对调研中游客对深度体验的需求,团队建议,可依托街区内的梨园阁、程家大屋等文化空间,策划常态化的“非遗手作工坊”、“周末民俗小剧场”等小型化、高频次的文化活动,将静态的文化展示转变为动态的、可参与的沉浸式体验。
图为团队成员与印象河沥运营方负责人开展调研总结会。蒋鑫 供图
同时,针对游客年轻化、信息渠道网络化的特点,团队提出了“数字化赋能”的宣传策略。建议开发一款“河沥溪智慧导览”小程序,内置AR历史场景再现、商户优惠券推送、主题游览路线推荐等功能,精准触达青年客群,并通过线上互动反哺线下消费。
此次深入基层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是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团队成员将专业知识应用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不仅为河沥溪街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更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国情社情的理解,锤炼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过硬本领。(通讯员 蒋鑫 沈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