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厨香里的夕阳红:青春在老人食堂的温情守望

    发布时间:2025-09-01 阅读: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2025年8月16日,为响应总书记“关注老年人幸福”的重要指示,郑州大学“渔韵青兴”实践团队踏着晨光走进南岳杏湾老人居家养老食堂,在这里探访乡村养老现状,与老人协会成员围坐谈心,向食堂负责人吴美攀请教运营细节,看着食堂阿姨们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那些蒸腾的热气与老人的笑声,心底不禁酿出绵长的感动。

图1南岳杏湾渔村老人居家养老食堂门口 通讯员 高一菲 摄

方寸食堂:数字赋能,乡村养老里的智能缩影

清晨,食堂的铁门刚推开,饭菜的香气便扑面而来。环顾四周,简单的装潢却显得格外温馨。老人协会成员、食堂负责人吴美攀和志愿工阿姨们热情的招呼,他介绍到,村里留守老人比较多,青年人外出务工,老人吃饭成了问题,在老人们的反映与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老人食堂。进门右手边就是“一人一卡”与刷脸的智能系统。“我们食堂都是智能的,是乐清最早几家引入刷脸系统并持续运营的老人食堂。”说起这个,吴美攀的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笑容,那笑容里藏着的,是让老人们享受便捷的自豪,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科技并非遥不可及,它正以温柔的姿态融入乡村养老的日常,为老人们的生活增添一份便利与尊严。这小小的智能食堂,正是推动乡村振兴智能化的生动缩影,让我们看到科技与人文在乡村碰撞出的温暖火花。

图2实践团队成员向当地老协成员、食堂负责人吴美攀了解食堂概况 通讯员 高一菲 摄

多年来的爱心传递化作温暖的笑颜闪耀在食堂阿姨的脸上,“每天凌晨四点就得去菜场挑新鲜菜,老人家牙口不好,鱼虾要炖透,蔬菜要炒软。”他指着已经炒好的饭菜给我们说,“饭菜每天都有变化,要照顾好老人的口味,要吃好,吃健康,这也是我们村老人长寿的秘诀。”这方寸食堂里升腾的不只是烟火气,更是乡村养老最实在的底色——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把“关心”二字揉进一粥一饭里。这份平凡中的坚守,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让大家明白,养老事业的温度,就体现在这些日常的点滴之中。

食堂后厨:志愿坚守,托举乡村养老温度

   步入后厨,备好的饭菜已整齐码在灶上。与食堂阿姨攀谈间,她们的辛勤与奉献深深触动着众人:每日天未亮便到岗,备料烹饪步步精心;酷暑时节厨房热浪灼人,她们毫无怨言,只为让老人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还常为腿脚不便的老人上门送餐。点滴辛劳,皆化作涓涓暖流,浸润着老人们的心田。后厨的烟火气里,藏着最动人的坚守。
   这份不喧哗的付出让我的心变得沉甸甸的:敬老不止于感动,更要躬身践行。可从学用智能助老起步,用耐心架起代际桥梁;也可投身基层服务,让专业与温情融入养老细节,让每份坚守都有接续的力量。

图3食堂志愿工作人员为老人打今天的饭菜 通讯员 高一菲 摄

采访时才知道,食堂内几位工作人员都是自愿过来帮忙的志愿工,工资十分微薄。吴美攀老先生说到,“食堂困难的时候阿姨们坚守着食堂,甚至倒贴钱也要把食堂维持下去,食堂只有2014年因为经费停了几天,其他时间从未断过。我作为一名老党员,再苦也要坚持,也要做到极致为的就是让老人们有一口热饭吃。”质朴却深刻的话语一下子击中了我的内心,泪水浸湿了我的眼眶。食堂二楼摆放的政府提供的大米等物资,吴美攀等一行人对老人食堂的坚守,让关心切实惠及到老人身上,让看似平凡的食堂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调研感悟:振兴有我,乡村振兴里的青春担当

站在老人食堂的门口回望,食堂里的老人们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询问生活状况时一位头发斑白的老人操着方言大笑着回应,“生活非常幸福,饭好吃的很嘞。”他发自内心的笑容感染了我们在场所有人,大家都一起大笑起来。是的,乡村振兴不只是建高楼、修大路,更要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熟悉的故土上安享晚年;民族复兴的征程里,不仅需要仰望星空的志向,也需要俯身为桥的担当。

那些食堂里的志愿工阿姨,用日复一日的辛劳诠释着“责任”二字——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却把“老有所依”的承诺融进了每一勺热汤、每一口热饭。而我们青年人,更该接过这份接力棒:可以是假期返乡时帮村里老人代缴水电费,可以是教会他们用智能手机视频通话,更可以是扎根基层,用专业知识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一个社会幸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不幸福。”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们关注老年人幸福的道路。“老人好,社会好,国家才能好”,吴美攀向我们讲述了这句话,用行动诠释着它的真谛。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乡村的银发群体,当我们用行动守护他们的笑容,便是在为民族复兴筑牢最温暖的基石。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带着这份感动与信念,投身到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用青春的汗水浇灌出乡村养老事业的绚烂之花,让更多的老人在夕阳下绽放幸福的笑容,让这份厨香里的温情永远传递下去。因为我们坚信,当每一个微小的力量汇聚起来,就能让乡村的夕阳红更加灿烂,让民族复兴的道路更加温暖而坚实。这份实践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对养老事业的认知,更是一份信念:青春的价值,不在于站在何处,而在于为谁而奋斗。郑大青年秉持着“求实担当”的信念,为乡村注入青春力量。

图4实践队成员与老人协会成员、老人食堂负责人吴美攀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合影 村组织委员 洪素琴 摄

通讯员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一菲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一心

 

校园新闻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