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及“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民生关切,7月13日至7月24日,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朝夕相伴·虹桥行动”实践团深入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龙尚村进行调研。团队聚焦该村治理蝶变密码,剖析其“三位一体”治理模式、生态资源转化路径及“一老一小”服务创新,并开展代际共融活动。旨在提炼可复制的“龙尚经验”,探索代际和谐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特色路径。
实践团合影(供图:金泫孜)
“育小”:七大品牌赋能成长,“老幼共融”赓续乡情
在龙尚村2025年“七彩的夏日”爱心暑托班,实践团依托“七大配套课程”资源,其中包括水利课堂、江豚主题课堂、红山森林动物园主题课堂、紫金山昆虫博物馆主题课堂、南京南与新街口地铁导乘主题课堂、南京城市建设展览馆主题课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题课堂等,开展科普教育、手工制作等特色课程授课。设计“老幼共融”系列活动,组织老人与儿童在居家养老中心进行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既有孩子们为爷爷奶奶表演节目、展示手工作品的温馨时刻,也有老人向孩子们讲述村庄故事、传授生活智慧的真情流露。
实践团组织开展老幼共融“综合展示日”(供图:金泫孜)
“敬老”:镜头铭刻温暖,访谈叩问民生
在龙尚村居家养老中心,实践团成员精心策划并组织了创意摄影活动与每天次的深度访谈调研。我们运用专业设备与巧思布景,为中心的老人们拍摄了精美的个人肖像与团体合照,用镜头捕捉他们慈祥的笑容与动人的神采,并将冲洗装帧好的照片作为礼物赠送,为他们留存下美好的瞬间。与此同时,我们围绕居家养老中心的运营与服务模式开展了系统性的深度调研。团队成员分头访谈了在中心颐养的长者,聆听他们的生活需求与切身感受;与一线护理人员深入交流,了解日常工作的细节与挑战;最后,同中心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全面探询龙尚村“家门口”养老事业的建设历程、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此次系列活动不仅为老人带去了温暖与欢乐,更为我们理解乡村养老实践、思考“一老一小”民生课题搜集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实践团成员为老人开展创意摄影(供图:金泫孜)
“兴村”:步履遍及乡村,智慧赋能振兴
实践团聚焦龙尚村“四景八式”空间布局,深入居家养老中心、村史馆、便民服务中心、极智·漫生活、乡村振兴文化艺术展、龙尚漫谷·大学生电商众创空间等关键点位走访调研。成员们通过访谈“共享奶奶”项目参与者,亲身体验其“老有所为、幼有所伴”的代际互助创新;通过为老人志愿摄影、记录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历史,实现文化挖掘与情感关怀的双向奔赴,守护乡土记忆;通过入户走访,广泛收集村民对文旅融合发展的感知建议;探访极智·漫生活与大学生众创空间,零距离感受龙尚村活跃的电商生态与创新的宣传模式,深刻体会到青年创业为乡村注入的澎湃动能。调研期间,恰逢“生活龙尚·四景八式”乡村振兴文化艺术展,成员们以此为契机,通过观展深入解读了龙尚村的乡村振兴之路与致富密码。基于此深入一线的实践,团队全面把握了龙尚村全龄服务网络与文旅开发现状,为后续总结可复制的“龙尚经验”奠定了坚实的素材基础。
实践团参观“生活龙尚·四景八式”乡村振兴文化艺术展(供图:金泫孜)
实践团对龙尚村负责人进行访谈(供图:金泫孜)
此次“朝夕相伴·虹桥行动”中,实践团深入龙尚村开展实践,既为龙尚村代际共融带来了青春活力,也为青年学子提供了扎根乡村、锻炼能力的实践课堂。通过服务“一老一小”、探索龙尚振兴的“蝶变密码”,青年们用行动体现纽带作用,用智慧寻找共富方法。实践团更希望借此机会,唤起社会对乡村全龄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凝聚更多力量,让“老幼青”协同发展的幸福图景与龙尚经验,在更多乡村延续下去,不断传递。
(通讯员:金泫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