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广东医学子探秘中山非遗美食

    发布时间:2025-08-18 阅读: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导语:中山,2025年7月8日—当医学高校遇上传统美食,会碰撞出怎样的传承火花?今日,广东医科大学第178志愿服务队二十余名师生深入中山市石岐区,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之旅。他们聚焦“石岐乳鸽制作技艺”与“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工艺”两项省级非遗,通过聆听传承人讲述、沉浸式体验制作、探讨文化传播新路径,技艺注入青春视角,以实际行动助力岭南美食文化瑰宝的活态传承。

正文:

上午十点半,古色古香的“石岐佬”内飘散着诱人香气。服务队成员在此见到了省级非遗“石岐乳鸽制作技艺”传承人张伟雄。

(图为师父讲解乳鸽的制作过程,林烁涛供图)

他并非仅展示成品,而是将百年技艺的核心密码倾囊相授。“一只完美的石岐乳鸽,从选材便定下基调。”张伟雄指着鸽笼介绍,原料必须选用生长仅18天、体重严格控制在250克左右的乳鸽,此时肉质最为细嫩。而令其风味卓绝的关键,在于独门配方的秘制辅料与繁复工序。“这辅料需反复涂抹鸽身内外,确保每一寸肌理都充分浸润入味,静置后再经历三次刷上特制皮水、一小时精准控温风干,最终投入滚油中精准炸制。”他边讲解边示范,油星飞溅中,乳鸽表皮逐渐呈现出诱人的金红色泽,浓郁香气瞬间弥漫整个空间。

(图为师父讲解乳鸽的制作过程,林烁涛供图)

餐桌上,金黄酥脆的乳鸽引得学子们惊叹连连。轻轻撕开,皮脆肉嫩,汁水丰盈。张伟雄不仅讲技艺,更追溯历史:“这味道承载着侨乡记忆。清末民初,中山华侨从海外引入西洋鸽种,本地匠人经年累月选育改良,终成体型娇小、胸肉饱满、骨细肉滑的石岐鸽,成就了这道闻名遐迩的中山名片。”谈及传承,他寄语在场怀揣创业梦想的大学生:“深入行业、扎根实践是根基。更希望你们学成后能反哺家乡,把石岐乳鸽、把中山的优秀文化带出去,让世界看到家乡的魅力!”一席话引发学子们深思。

(图为石岐乳鸽,林烁涛供图)

午后三时,研学队伍转场至承载着时光印记的咀香园饼文化博物馆。这里守护着另一项省级非遗——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工艺。玻璃展柜内,雕刻着繁复吉祥纹饰的百年木质饼模静静诉说着107年的品牌故事。“蝙蝠寓意‘福’,寿桃代表‘长寿’,这些纹样不只是装饰,更是代代相传的美好祈愿。”博物馆讲解员指着一件件包浆温润的老模具说。

(图为咀香园饼文化博物馆,周巧漩供图)

了解历史后,学子们迫不及待地挽起袖子,在老师傅的指导下体验核心工序——饼胚压制。看似简单的填模、压实、脱模,却处处是功夫。老师傅强调:“力道是灵魂!太松,饼胚一碰即碎;太紧,口感生硬。这绿豆粉与糖油的融合体,需得刚柔并济。”他示范着将古法“三揉三筛”制成的细腻粉团填入木模,手腕轻转按压,再以特定角度敲击模具边缘,一枚纹饰清晰、边缘光滑的饼胚便完美脱出。初上手的学子们却状况频出:用力不均导致饼胚开裂,脱模角度偏差令纹样模糊。一枚枚破碎的饼胚,让他们真切体会到“知易行难”。“这每一枚完美的杏仁饼背后,都是无数次失败累积的手感。”一位队员感慨道。在师傅耐心点拨下,大家逐渐掌握巧劲,当亲手压制的、带有清晰“福”字纹样的杏仁饼终于完整呈现时,成就感油然而生。这指尖的温度与专注,正是机器生产无法替代的非遗精髓。

从石岐佬的油香四溢到咀香园博物馆的粉屑纷飞,这场沉浸式研学带给广东医学子的不仅是味蕾的享受和手作的乐趣,更是一次深度的文化认知与责任唤醒。“以往我们关注的是人体健康,今天深刻感受到文化‘健康’传承的紧迫性。”一位参与活动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表示。非遗传承人坚守的严谨工序、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与医学领域倡导的科学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不谋而合。队员们敏锐地观察到传统技艺在当代传播面临的挑战,并积极建言献策: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讲好非遗故事?如何设计更吸引年轻人的体验活动?如何将非遗元素融入健康饮食推广?讨论热烈而务实。“守护文化基因,如同守护生命密码。”带队老师总结道,“医学不仅关乎个体生命健康,也关乎民族精神血脉的延续。这次活动让同学们在感知先人智慧的同时,也思考如何运用专业所长,为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贡献青年力量。例如,未来可探讨传统食疗文化与现代营养学的结合点。”

(图为队伍在咀香园的合影,周巧漩供图)

据悉,广东医科大学第178志愿服务队计划将此次研学的详实记录、工艺细节及传承人访谈制作成专题图文与短视频,通过校园媒体、社交平台及地方文化机构进行多渠道传播。他们期望以青年视角解读非遗,让百年石岐乳鸽的酥香与咀香园杏仁饼的甘甜,飘得更远,吸引更多人了解、热爱并参与到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事业中来。这场医学与美食的跨界对话,正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播下充满希望的种子。

通讯员:易彦伶,林烁涛,周巧漩

 

校园新闻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