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在侗乡,我和孩子有个约定

发布时间:2024-11-22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时光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中,我在玉屏侗族自治县新店镇洞坪村开展的服务工作已一年有余。

2022年10月15日,那是一个目光所及皆是夕阳的傍晚。在村委会门前,一个脚上沾满泥土,穿着大几号衣服,拿着作业本眼神闪躲的孩子,在两三米外与我对视着。我问她:“你叫什么名字啊,有什么事情吗?”她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用那双好奇又带点胆怯的眼神盯着我。沉默许久后,她说:“我叫李梦可。刘哥哥,这道题我不会做,你可以教我一下吗?”就是这样一句声音细小却清晰的话语,让我与洞坪村的孩子们结下了一个“特殊”的约定。
我接过李梦可递过来的作业本,问她:“你怎么知道我姓刘,你家在哪里呀?爸爸妈妈不在家吗?”李梦可说:“爸妈都在外面上班,要很晚才能回来。爷爷、奶奶和我说,活动室新来了一个姓刘的大哥哥,让我来问问你”。给李梦可讲解完作业后,她走了出去又折返,道:“我以后有不懂的题目都可以来这里找你吗?”我看着她充满渴望的眼神回答道:“当然可以,我随时都在”。

第二天,我刚完成日常工作。突然从门口探出一颗脑袋来,紧接着第二颗、第三颗。李梦可有点害羞地说:“刘哥哥,这是我的邻居,他们也有些问题,想让你教教他们。可以嘛?”我说:“当然可以呀!”随后,我对孩子们的作业及易错点进行了辅导。经过询问发现,他们的父母因为工作忙,无法辅导他们的功课。在孩子们要离开时,我告诉他们,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场所,专门给他们辅导作业。孩子们听到惊喜万分,马上跑过来说:“好呀,我们要拉钩,拉了钩之后,就形成约定了,谁都不可以反悔。”我说:“好,谁都不可以反悔!”

自此,每天下班后,我都会在办公桌旁摆上几张小凳子等待他们的到来。这是我与孩子们的“约定”。慢慢地,我也从“刘哥哥”变成了“刘老师”。每天来我这儿的孩子们有多有少,有时只有一个,有时十几个。孩子们的到来,让我不禁思考,是不是可以开设一个小课堂,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专门为孩子们辅导作业。另外,还可以了解孩子们除了学习辅导的需求外,还有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和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开展了对辖区内6-12岁青少年的走访调查。

走访发现,很多家长对开设“小课堂”表示支持,他们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只是因为工作繁忙和文化水平受限,辅导孩子实在是有心无力罢了。

经与村“两委”、学生家长协商后,我决定每周六为洞坪村3-6年级留守儿童、困难儿童、脱贫户学生进行作业辅导,并提供兴趣爱好培养。于是,在新店镇团委的支持下,2022年10月26日,“助梦”周末大课堂正式开课。

一年的时间已经过去,在团玉屏县委的领导和新店镇团委的指导下,洞坪村“助梦”周末课堂已经成功申报了贵州省“希望工程·陪伴行动项目点”。“助梦”周末课堂也升级为“希望小课堂”。村委会活动室也成了孩子们的读书屋。目前,洞坪村“希望”小课堂共开课36期、开展志愿服务8次、开展读书分享会15次、开展禁毒、防溺水等安全宣讲18次,服务群众累计达600余人。

一年时光匆匆,孩子们在成长,我也在改变。我和孩子们的“约定”还在继续,我将继续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去履行我在“侗乡大地”的每一个约定。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在侗乡,我和孩子有个约定
  • 深入基层,倾听他们的故事
  •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充满希望的种子
  • 让留守儿童“失陪不失爱”
  • 伴着初春的暖阳,重庆市北碚区桂和小学迎来了一群特别的客人。他们是来自西南大学的陈纬副教授及其团队,专注于留守儿童心理研究。
  • 11-17
  • 十年后,我成为那个闪闪发光的人
  • “倔强”“顽皮”的艾力
  • 他叫艾力,是隔壁班的一个男孩子。在开学的前几周,艾力一直是办公室的常客。他把同学的试卷撕烂,在课堂上和同桌吵架、捣乱……
  • 11-17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