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一副厚厚的圆框眼镜,面容和蔼却风趣幽默,这是很多第一次见到刘仁华的人都会有的感受。表达能力强,工作积极活跃,为人热心,这也是井冈山大学资产经营公司总经理肖孟泽对刘仁华的评价。
2018年9月初,井冈山大学校党委组织部决定派资产经营公司资产管理服务中心的刘仁华同志去天玉乡塘尾村参加扶贫工作。当公司领导向刘仁华布置此项工作时,他二话不说便立即答应,并表示,只要组织需要,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
9月8日,刘仁华就直接到了塘尾村,开始了解村里的情况;9月20日,在省委组织部的手机APP上完成点到、做好材料交接等工作后,他就开始着手扶贫工作。每天除了资料整理、走访贫困户外,扶贫干部们更多要想的是:如何帮助贫困户脱离贫困,解决经济上的拮据;如何与贫困户沟通,疏导他们自卑自闭的心理,鼓励他们与外界建立良好的联系;联系外面的工厂、企业,帮助他们尽快找到工作;帮助他们取得国家扶贫贷款,发展自己的产业,增加收入来源……这些都是扶贫干部每天都要思考并付诸实践的事情。
从2017年至今,我校积极促进“科技扶贫”,已先后投入资金建立100KW的村级光伏电站、香菇种植实验基地等一批科技产业,帮助塘尾村建立了自己的村集体产业。不仅如此,村民们也可以通过贷款来投资村集体产业,获得分红,增加工作机会和经济收入。扶贫干部更想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带动贫困户,帮助贫困户彻底摆脱贫困。“现在村里的产业也比较丰富,有种草莓的,有养孔雀的,还有种甘蔗的。”刘仁华介绍道。
扶贫工作既有大方向的产业指导,也有细节上对贫困户思想和情绪的关注,关心贫困户的住房、饮水等问题。有的村民家老旧的砖瓦房年久失修而漏水,有的村民当初建房时未建卫生间……诸如此类,都需要村委会干部和扶贫干部统一部署,共同解决。塘尾村共有26户贫困户,现在大部分已经脱离了国家的贫困标准(有可以直接饮用的水源、通电、有能与外界直接联系的电视、没有贷款等债务),还在等待12月份的评估组的统一评估摘帽,只有一两户因为出门在外,无法直接解决脱贫问题。尽管如此,现有扶贫成果还要巩固和发展,一直到2020年完全验收,扶贫干部们才能离开。
刘仁华作为驻村扶贫人员,每天呆在村里,只是偶尔家里有事,晚上才回去一趟,第二天又早早地赶回去上班。整个11月份,塘尾村的村委会一直都在忙着接受区检、市检、省检,还有12月份中央巡视督导组的国检,即使是周末也不能回家。虽然辛苦,但所取得的成就也令人鼓舞,“上周四的脱贫检查小组来评估,我们这边的整体评分,包括卫生、提高村民的素质等方面,在整个吉安市都是第一名。”全市一共有83个扶贫点。
提及扶贫工作与以往工作的不同,刘仁华坦言,扶贫工作比以往在校的工作复杂得多,遇到村民之间发生矛盾,扶贫干部虽然没有冲在解决问题的第一线,但也要及时给村委会干部“出谋划策”,提出中肯的解决办法。“虽然我在村里才呆了几个月,但与这些村干部就像自家兄弟般亲切,凡有事都会互相通个气。”
刘仁华认为解决村民之间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即使碰到个别村民不服村委会的举措,刘仁华和他们的同事们也会不偏不倚地解决矛盾,做到心知肚明。
除工作外,刘仁华也热心帮助当地村民,尽力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村里有个喜欢音乐的女孩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家长希望刘仁华能引导孩子将来走艺术道路。刘仁华爱好体育舞蹈,且有一番自己的心得体会。最后,刘仁华答应在周末免费教这个女孩学舞蹈,并希望她能多吃些苦,未来一年能有一个较好的舞蹈基础,方便高中走特长道路,避免文化分的缺陷。
快年底了,天玉乡积极筹备一台迎新晚会,需要每个村子都出节目。能歌善舞的刘仁华当仁不让地挑起了重任,手把手教五、六十岁的大爷大妈们跳舞。每周一、三、五的晚上是雷打不动的练舞时间,不管在外有什么事,刘仁华都会赶回去给村民们指导。附近的村民十分羡慕,多次找到刘仁华询问能不能教教他们。
如今,刘仁华依旧行走在一条条田垄上,走街串巷,关心着每一个贫困户家庭的喜怒哀乐,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扶贫攻坚工程奉献智慧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