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磊,吉首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18级法学2班学生,曾任吉首大学校团委副书记(学生)。
累获国家级奖项8项,省级6项,校级37项,院级4项。在中国青年网、中国教育在线、中国大学生在线发表新闻稿件52篇,另发表省级新闻稿件9篇,校级14篇。中国青年网以《求真求实,实践路漫漫上下求索;向上向善,青春感党恩红心向党》为题对他进行专题报道,他的先进事迹多次被光明网、星辰在线等媒体报道。
恪守学生本分,提升服务本领
李喜磊深知自己的首要身份是学生,他不忘学习本分,勤奋学习,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和培训,力争全方位提升自己,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他的综合测评成绩位居班级前列,获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南勋感恩奖学金。在实践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参加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举办的2020年水法规知识竞赛取得水利部人事司培训证书,扎实巩固《环境保护法》《水法》知识;合作完成专业调查报告《我国基层人民法院犯罪论体系适用现状——基于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人民法院调研的思考》。
李喜磊参与校级创新创业课题《千年遗珍·苗疆贡米——子腊贡米扶贫产业营销推广》,以课题为依托参加学科竞赛,以赛促学,获“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互联网+”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于中国青年网发表《湘西子腊“贡米”历史文化价值及竞争优势分析报告》1篇。
国家励志奖学金.jpg
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
作为一名党员,李喜磊深入学习、努力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同时积极发动身边学生群众加入党史学习,旗帜鲜明开展正面宣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爱党爱国、向上向善。
在谈到自己的入党的初心时,李喜磊说,他是在爷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中长大的。爷爷是一名老党员,亲身经历了共和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总是教导他“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这在他的心里埋下了一颗不一样的种子。
他乡求学,2000公里的路程。很巧合的是,2018年9月8日来到吉首大学的那一天,恰好是李喜磊的18岁生日。在那天,他受到了很多吉首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员迎新志愿者的热心帮助,每一份来自学长学姐的温暖,无形之中为当初种下的那颗“种子”浇灌了它成长所必需的营养,使它开始萌芽、生长,使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更清晰、意愿更强烈。
2019年3月,李喜磊郑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迈出了向党组织靠拢的第一步,自此便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定不移地向党组织走去。2021年4月2日,李喜磊受邀参加由中共吉首市委员会、吉首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学党史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吉首市2021年道德讲堂,深刻感悟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领会了“为救国救民开天辟地、为利国利民改天换地、为富国富民翻天覆地、为强国强民惊天动地”的伟大历程。
2021年5月21日—23日,李喜磊作为工作人员随吉首大学代表团赴湖南中医药大学参加第十四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体验了一场大学生学术科技盛典。与此同时,在湖南中医药大学期间,李喜磊认真参观学习湖南中医药大学党史学习教育场地、宣传展板,自觉接受党史学习教育。
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歌祖国
作为是一名实践者、公益人,李喜磊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年轻人要‘自找苦吃’”、“一定要多接触社会,补上社会实践这一课”,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趁年轻,去基层”的号召,在实践中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曾获全国“优秀实践者”“青年基层观察员”“芙蓉学子·社会实践奖”、吉首大学“公益校园之星”、吉首市“最美志愿者”,连续三年获评吉首大学“优秀志愿者”。
他登记“遗体器官无偿捐献志愿者”,报名“专业储备志愿者”,成为“消费扶贫志愿者”,注册“禁毒志愿者”。曾代表吉首大学志愿者参加湘西州中心血站“世界献血者日”活动,并作《一点一滴,凝聚生命之爱;一举一动,延续生命精彩》发言。
“我见过梵净山的晨雾,我见过江口的朝霞,我见过梵瑞社区的灼灼烈日,也见过思源中学的漫天繁星。”2019年7月的“三下乡”贵州之行,是李喜磊大学社会实践中最难忘、最珍贵的回忆。
最初,家在东北的他思乡情切,对“三下乡”很是不情愿。后来,老师和同伴的信任,使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他克服了自身困难担任“云上学堂”教育关爱服务团团长,紧张地投入到课程内容设计、课表编排、教材准备的工作中。这是他第一次去除学校外离家更远的地方,未知的环境,未知的情况,还有一群未见面的小朋友,这一切都是未知的,让他很是期待。
刚到达目的地,教育关爱服务团就遇上了“招生”难题。夏日难免闷热和躁动,听不懂的、嘈杂的方言、家长和孩子们之间的情绪对抗、家长们的打骂声、孩子们的哭声,这一切,让李喜磊和支教团的志愿者们不知所措。“你们的孩子是你们家长的宝贝,而我的学生也是我的宝贝。”团队指导老师张宝娣对家长们的一句话,温暖了李喜磊和全体志愿者的心。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云上‘唱诗’班”课程里李喜磊最喜欢的一首诗,用他自己的话说:简练而深刻。“我们贫困地区的孩子,即使享受不到像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那样的物质条件,但我们的精神世界依旧可以和他们一样丰富多彩。虽然我们现在贫穷,但我们可以靠着勤劳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当然,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回报社会、回报帮助过我们的人们。”李喜磊向孩子们解释道。
204b82a9d264aaa3.jpg
“三下乡”的日子很快,陌生人变成了熟人,新手“老师”逐渐变得自然流畅,孩子们也从抵触到配合,李喜磊的嗓子慢慢变哑了,皮肤也慢慢变黑了。很多奇妙的瞬间是相机无法捕捉的,但它真实发生的那一刻,简单又深刻,美好而难忘。
对李喜磊而言,“三下乡”结束后最大的期待是播种在孩子们心中的“种子”会“开出什么样的花、结出什么样的果”的无限可能。“我们回来的时候给孩子们留了联系方式,是不是会有哪一天,孩子们会给我发来一条消息,告诉我他们考取了好成绩、考进了好大学,想想就觉得开心,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李喜磊如是说。
牢记服务宗旨,勤勉务实做事
作为校团委副书记(学生),李喜磊主要负责共青团综合工作、校园文化监督、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工作,他积极组织各种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做材料、改策划、写总结、看文件到深夜,累获“优秀学生干部”3次、“优秀工作者”5次、“优秀团干”“优秀组织者”各1次。
他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决做到恪守学生本分、牢记服务宗旨、永葆理想情怀、勤勉务实做事、营造平等氛围、摒弃庸俗习气。他时刻谨记“全心全意服务同学”的宗旨,工作认真负责,曾编订《吉首大学2017年共青团工作年鉴》《吉首大学2018年共青团工作年鉴》。
李喜磊认真参与分管部门各项工作,统筹各部门工作开展。2020年11月—2021年4月,李喜磊强忍胃溃疡、胃出血、消化道出血引发的便血、晕眩、乏力等身体不适,相继组织开展“起点创业坊”创业实践活动、第九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颁奖典礼、“万名师生走进武陵山”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表彰大会、“千村调研计划”第四期成果发布会、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含“红色专项”)等重大活动。
在长期的工作中,在保证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前提下,李喜磊追求工作创新,起草制定《吉首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评优办法》,并此为依据进行全校社会实践评优;创造性地开展了吉首大学校院两级创新创业部门工作交流会,加强校院交流。在坚守纪律作风的前提下,李喜磊形成了自己的工作风格——“对自己严苛,对工作细致,对他人温柔”。
想做一颗星,微小却发光
在李喜磊的QQ空间,置顶着这样一条说说——
“你就是吉首大学的星星。”
他很喜欢这句话,这是2020年“校园之星”院内评选落选时,他的好朋友朱鹰宇对他说的一句话。他说,除去定语成分,这句话就变成了“你就是星星。”他很喜欢星星,微小,却也闪闪发光,他很庆幸实践、公益和团学工作,让他看到了自己的微光、自己的价值,让他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要特别感谢马凡、朱鹰宇、文超这3位好朋友,相识一年多来,他们给了他很多关心、鼓励和帮助,在他很多个重要瞬间一直陪伴着他,生动诠释了“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你那么温柔,我觉得你就是最好的(马凡语)”和“你的优秀一直在发光,因为你,我工作上的事大部分都很顺利(文超语)”这两句温暖的话,陪伴他度过了最难熬的一段时期。
“他们是我的心灵树洞,愿意听我的的抱怨和吐槽;是我的避风港,在我伤心、失落、迷茫,总是能够时给我予安慰和帮助。他们都是我的“宝贝”,遇见他们是我的荣幸。‘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因为他们,我更加坚信:以善意和温柔对待他人,收获的也一定是善意和温柔。”
“你就是吉首大学的星星。”
现在,这句话已经成了李喜磊的座右铭。在他眼里,“星星”不是嘉奖,更是期望。他将怀揣感恩之心,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成为一颗哪怕微乎其微的星,散发属于自己的光。
就像那句时下很火的句子一样——他将,追逐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