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22级20名博士研究生顺利入校报到。这是我校2021年10月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后,迎来的首批博士研究生。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公正,以“申请—考核”制的方式开展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包括5位院士在内的13位导师,共录取来自我校以及宁夏大学等18所国内高校的博士生20人,录取专业均为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
下面让我们来认识其中的几位代表,听听他们初入信息科大校园的感受及未来的计划安排。
刘陈华
来自安徽理工大学,从事的研究方向是机器视觉。截止目前发表SCI检索论文一篇,EI(JA)论文检索一篇;国家发明专利三项;国际计算机协会(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铜牌;编写了关于工业软件编程的专业书籍1部,已经取得出版号。
选择信息科大是因为学校的交叉与融合、多元发展,其信息科学的发展与我的研究方向一拍即合,新校区和军工发展能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科研平台,我能够在信息科大这块沃土更好地施展自己的能力。
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交叉学科,能够把我硕士方向和现在前沿的发展方向无缝衔接起来,形成光、电、机有机结合的一体,适应社会的方方面面的需求,更能为我们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所在的光电学院师资队伍朝气蓬勃,有一批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以及北京高校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科带头人。我的导师董明利教授对学生的培养因材施教,会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能力,结合实际项目,针对性地形成培养计划和发展目标,不仅通用并且个性鲜明。
希望通过四年的博士生涯,通晓相关的基本学术规范,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具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严谨、谦虚又包容的科学精神;形成对机器视觉方向完整的知识体系链条,培养出一套科研思维和验证精神,能够在机器视觉上做出新的突破。毕业后努力成为高校教师或者研究员,能够持续在一线科研岗位上为科研事业发光发热。和信息科大共成长,彼此见证辉煌。
李影
来自渤海大学,曾多次荣获一等学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称号,发表SCI检索论文六篇,主持科研项目一项(校级),参与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三项。
与信息科大的初识是偶然间发生的,当时我正在申博阶段,在网站上浏览时看到了酒仙桥实验室的介绍,齐全的实验设备,雄厚的师资力量,窗明几净的工作环境,一下子就吸引到了我。后来有了一个来实验室参观的机会,我亲身感受学校和先进的实验设备,感受学院里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亲切感倍增,便坚定了要来信息科大攻读博士学位的念头。
之所以选择读博是因为热爱,不仅是对于专业,也有对学术的热爱。过去三年的研究生生活让我对所学专业有了一个更清楚明确的认识,深知自己接触的只是冰山一角,所以我想继续读博深造,争取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从0到1的突破。在家人的支持下,我想趁着年轻完成这个儿时以来就扎根的梦想。
未来四年,我要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科研,面对生活。在科研上,要具备独立完成材料制备、样品测试以及器件集成的能力,以及对科研发展的敏锐观察力。科研的发展需要多方面、多学科交叉,我会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参加学术报告会议,多交流学习,从中找到自己的课题方向并为之努力。未来我想成为一名大学老师,我深知我个人的力量非常微薄,但还是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未来中国科研和教育的发展带来一点小小的贡献,才算不虚此行。
张春芳
来自鲁东大学,曾多次获得校级一等奖学金、三等奖学金、笃学奖学金,在山东省原子分子物理学会议上获优秀报告奖。2022年在《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C》发表了有关于光催化水解制氢的理论计算学术论文。
我和北京这座城,缘分匪浅。年幼时曾奔跑于各色大杂院小胡同,长大后又回到这里读博。我和信息科大的缘分也是冥冥之中注定的。最初收到学校的招生消息,是在小木虫网站上,多留心看了一眼。然后和同样考博的邢同学交流的时候,聊到了这个学校,他说这就是他要考的学校,让我对这所学校充满了好奇。于是,搜索学校,关注老师,发邮件。一切都很顺利,这也许就是我与信息科大的缘分。
我导师是柳渊老师,一位90后老师。老师的口音有点糯糯的,考前考后曾多次沟通,让我是第一次知道跟导师的沟通也能那么愉快。在信息科大复试前,我接到了其他大学的通过通知。思量再三,我选择了我更喜欢的老师,更喜欢的学校和城市。
本科工科光通信专业,硕士理科物理学,博士工科仪器科学与技术。工科—理科—工科,我也算标准的理工科女生了。一直研究量子力学,一直运用薛定谔公式,推导出自己的结论,然后证明它是对的,可它也只是个理论上成立的结果,就像薛定谔的猫。我慢慢开始感觉到迷茫,没办法找到做这些事的实际意义,于是在选择博士方向的时候,我就给自己加了一条筛选原则,想要做出成果,理论转实验。
科研这条路,注定是一个不断孤独试错的路,但新的科研小组里,有非常温柔亲切的师姐,有很帅气的师兄,也有可爱的师弟师妹,有人跟你一起艰苦卓绝,前路充满希望和力量。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正坐在奔赴北京的高铁上。从烟台到北京,跨越山海,奔赴而来。
2022级博士研究生将在小营校区、酒仙桥校区、金台路校区学习和生活。2022年秋季学期作为首届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的第一个学期,在课程方面,将以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为主,注重研究生基础能力培养;科研能力方面,以科技前沿和重大重点项目调研为基础,树立“顶天立地”的科研价值观,夯实科研素养基础;课题方面,以文献调研为主,初步确定研究目标,并熟悉实验设备,为开展研究课题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