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冬,北京交通大学思源楼,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现场,年轻的陈昕思维清晰、语速流畅,短短20分钟的讲解,在思维碰撞中,他恰到好处地给予穿针引线,留给大家的是和谐自然而又激情四溢的回味。不出所料,最终他以第一的成绩获得了大赛理科B组一等奖!同年获得文科组一等奖的就是在央视《百家讲坛》闻名的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
课堂精彩的秘诀
基本功大赛结束后,名不见经传的陈昕成为当年第六期《北京教工》杂志的封面人物,同时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最早建院的主讲教师。2005年开始为我校新入职教师主讲教学观摩课,市级比赛中获佳绩的车蕾、张伟、张莉、黄胜等老师都曾得到过他的指导。
期间,不乏有年轻老师请教:“陈老师,您课讲的这么好,有没有什么秘诀?”每当此时,陈昕心底回荡的是一个严厉而苍老的声音:“再简单的问题也要求索清晰、究其逻辑!”这是他的硕士导师、郑州大学苏锦祥教授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老北大人苏锦祥为人治学温厉严正,在他的指导下,陈昕在郑州大学开始了最初的学术启蒙。那时,每个周四的下午他都要接受逻辑思维和表达的训练——向软件教研室的全体老师进行文献汇报,接受大家不同角度的质疑。为汇报,他不得不提前查阅资料,整理思路,交流讨论。汇报完,老师们都会提出各种尖锐的问题,导师更会不依不饶地步步追问其结果的由来和依据。每次讲完,陈昕都会有种崩溃的感觉,他在心里问自己:“是不是选错了专业?还能坚持多久?”近乎魔鬼的训练周而复始持续了整整两年。回过头来,他很感念恩师:“苏老师从研究方法上和逻辑思维上,给我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培养和训练,让我受益终身。”
带着寻求突破的想法,2006年陈昕又来到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从事计算机网络性能评价方向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是国内著名教授林闯。初见林闯,他礼节性地汇报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谁知林闯不客气地挥挥手:“我不看!你的那些成果在我这里都不达标。”尴尬!博士后研究从航空课题网络通信协议AFDX研究开始。清华对科研的要求极其高,已是副教授的陈昕俯下身沉下心,又进行了两年的严格学术训练:“这里的一切要求都是顶级的一流的,我的学术素养在这两年明显提升。”出站不久,他就拿到了2009年的国家自然基金,并且在2014年再次获得国家自然基金支持,2015年与清华大学合作获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当然学术研究更开阔了视野,他的课堂也因此越来越丰富精彩。
受这两段读书岁月的影响,在指导学生中,他习惯性地要求学生论文和设计的每个细节都见功力、见价值、见水准。“逻辑架构完美,严苛铸就精彩。这已经融入到我的生命中,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研究中,我都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和学生。”陈昕说。
三叶草的执念
传说三叶草是幸运草,对着它许愿可以梦想成真。一度陈昕执念着“三叶草”——1998年底,陈昕叩开了北京这座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都市大门,成为我校一名教师。世纪之交,全球信息化的进程明显加快,筹建中的信息科技大学考虑设置信息安全专业,陈昕被委以重任。课程如何衔接?特色如何体现?他日夜思索,并和同事们多次赴武汉大学等重点大学调研,却无功而返。“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能力和教师的背景等因素,重点大学的专业建设模式对于我们来说不是最好的选择。”陈昕说。
一次研讨会上,他偶然得知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有个叫“三叶草”的社团,培养了很多神出鬼没的“黑客”,学生做出的产品被国家安全局、省安全厅都认为是大名鼎鼎。学校名不见经传,这片“三叶草”是如何茁壮成长的?他从没去过四川,但诗人笔下的飞湍瀑流、瑶池碧海让他沉醉向往。山水的生命在于流动,一个本科专业生命在于什么?“特色!”晚上睡觉的时候,陈昕脑海里出现了这两个字。如果新建专业的特色不明显将又是一个重复性的类计算机专业!第二天,他就踏上了去成都的列车。来到了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网络工程学院。学生、老师们都放假了,但“三叶草”还在不知疲倦地绽放着生命的绿色。陈昕和每个能接触到的学生和老师交谈,了解他们兴趣与动力、课程体系。回来后,他很有感触地向学院汇报,并与李忱、蒋文保等院领导商讨,最终信息安全专业将攻防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特色。“掌握了攻防能力就把握了信息安全的关键。这也契合我们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陈昕说。
信息安全专业于2004年开始招生。由于专业特色明显、课程设置合理,并且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第一届毕业生就有考到中科院计算所、北京邮电大学等业内著名院校。毕业生还没毕业纷纷被网络安全领域的知名公司所预定,就业形势非常好。该专业2010年就进入一本招生序列。陈昕带领的信息安全专业的教学团队也于2009年获评学校优秀教学团队。
源于爱的改革
2012年陈昕通过竞聘来到计算机学院担任分管教学的副院长。这是个更具挑战性的平台。初来乍到,他的压力不小。计算机学院确实有其出彩的地方——总共3个专业,一个是国家级特色建设点专业,一个是北京市特色建设点专业,还有一个是教育部“卓越计划”专业。老师们都有丰富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曾经的毕业生笑傲京城计算机市场。但这些都是过去!IT行业的发展,生源、高等教育理念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些变化残酷地冲击着曾经的骄傲——2010级学生考研率仅有4%,2011级学生编程动手能力并不出色。可是每个专业都如一个独立的王国,坚守着原有的骄傲和辉煌。
陈昕焦虑,老师们也焦虑。当时,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大家都在思考,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应该如何体现?陈昕敏锐地捕捉到了大家的焦虑。在他的倡导下,计算机学院老师们围绕什么叫应用型人才、计算机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应用能力”的支撑怎么体现、计算机学院学生最重要的能力在什么地方等等问题展开了为期3个月的大讨论。期间,只要没有课,陈昕就驻扎在办公室,从早8点到晚8点办公室的门都是敞开的,老师们来即可入,入即可谈,谈即可辩。蔡英、刘建斌、徐雅斌、牟永敏、杨大力、李淑琴、彭克勤、何玉洁、施运梅等老师们都来找陈昕。由提意见、到推心置腹、再到研讨,老师们对学院爱得深沉,大家渴望改革渴望发展,都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陈昕至今更感激满怀:“当时我非常感动,开始觉得充满信心,大家给我这样一个新人无尽的鼓励与支持。”讨论中,思路渐渐清晰,理念逐渐厘清——编程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计算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关键能力,计算机学院学生要个个会编程、能编程、爱编程!
思路明晰了,改革势在必行!借着2012培养方案的修订,在李宁院长的全力支持下,陈昕组织大家重新梳理了课程的体系,确定学院8门核心课——把原来各系最珍视的核心主干课程拿到学院层面,由学院优化重组课程教学组;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需要好的实验环境条件,然而当时学院的实验室却管理的非常严格,除了上课时间,学生不能随便出入。在陈昕的力主之下——所有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课余时间实验室由学生自主管理,不分节假日随时来随时用。这样一来,原有的壁垒被完全打破,渴望发展渴望进步的老师学生都十分欣喜。当时陈昕还提议,计算机学院党政领导均要到第一线当班主任,亲自掌握最真实的学生情况……
“当时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掌握、专业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成长为核心。这些工作都得到了学院党政领导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我十分感激。”陈昕说。时光如流水飞逝,转眼过去四年,陈昕虽然已经离开计算机学院,但当初的努力如今也看见了成果,院长们亲自当班主任的2012级本科毕业生的考研率为16%,高居全校第一。计算机学院的就业率就业质量也重新得到了师生的认可。
CEO的小灶
2012年秋天,刚刚下课的陈昕接了个电话,一个焦虑而无奈的声音突兀而来:“陈老师你说怎么办?点名不到,不及格好几门,按照规定都够资格退学了。”旷课、不及格?陈昕心里叹气,但他还是说:“慎重点吧,我来跟学生联系下。”挂了电话后,陈昕想办法和季逸超联系,电话那头的声音却让他惊诧:“我们季总很忙,见他需要预约!”季总?预约?他按照规定预约了季总。几天后他在办公室见到了季逸超——一个白净阳光的小伙子。陈昕了解到,季逸超是位“骨灰级”的程序员,其独立开发的浏览器“猛犸”已推出5个版本,在苹果商店中获得50多万用户的下载量。之所以称之为季总,是因为他刚获得了风险投资创立实验室当起了老板。短短一个多小时的交谈,陈昕了解了季逸超的成长和困惑,明白了小伙子在创业与学业之间的矛盾与挣扎。话题快结束时,陈昕问了一句:“季逸超,你在乎不在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想不想拿毕业证学位证?”季逸超诚恳地说:“我特别想!”谈话后,陈昕向学院汇报了情况。经过多次与学院沟通,计算机学院为类似季逸超这样的学生制定了一份“计算机专业突出人才培养方案”。从大二开始,季逸超就拥有了自己的“定制课程”,季逸超做产品时,突然发现自己哪方面的知识不够用,可以给老师打电话或发邮件预约课程。“定制课程”的效果显而易见,季逸超直言:“我很幸运,能够缺什么知识补什么知识。”
如今季逸超已是北京市大学生创业的领军人物,登上《福布斯》封面,成为央视新闻联播“中国梦”系列报道第一人,2014年还荣获了北京青年“五四奖章”。他正在跟随陈昕攻读研究生。“我们常说人才培养要以人为本,其实‘以人为本’应该包含这样一种含义,那就是欣赏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陈昕说。
温暖的回忆
从普通教师到优秀的管理者、北京市教学名师、燕山大学博士生导师,接踵而至的荣誉绘就近20载年华灿烂。每一次进步都是新的挑战,陈昕坦言自己这一路成长,都是带着感恩的心来迎接每一次挑战。铭记在心中的是1998年寒冬,他坐着公交车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作为求职者,陈昕拨通了计算机信息系统系陈主任的办公室电话。一个亲切柔和的江南口音让人温暖异常:“您稍微等我下,我就下来。”“在寒冷的冬天,一个系的领导亲自下楼取求职者的简历,瞬间我内心被温暖和感动充盈。”“一次真实的经历,一份真情的感动,成就一个人生命中的许多精彩。我始终感念这些曾给予我指导和帮助的老师,他们身体力行对我的教诲,构成我生命的底色。我希望做这样的老师,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尽绵薄之力!”陈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