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一招鲜,吃遍天”,说的是有一项特长,走到哪儿都能有饭吃、能谋生。我们身边儿就有这么一种人,很普通、很平凡,但他们身上有一股“韧劲儿”,认准方向,锲而不舍,最终习得一技之长,不仅做到了安身立命、养家糊口,还能服务社会。这样的人特别值得尊重,令人钦佩。咱们学校车队的田师傅就是这样一个人。
田师傅名叫田文生,58岁,中等个儿,略微有点儿发福,话不多,不笑不说话。听说我要采写他,田师傅一个劲儿地说:“别写我、别写我,我只会开车,别的什么都不会。”确实,田师傅工作后一直开车,绝对算得上老司机,开车40多年,行程120余万公里,开过多种车辆,无任何甲方责任事故和严重交通违法。这应该就叫本事吧,就凭这,他不仅养家糊口,更是实实在在、安安全全地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师生服务了近40年。
田师傅下过乡、插过队、吃过苦,回城后就到了咱们原信息工程学院前身十九院,学会了开车。他认准了,这就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钱,于是他兢兢业业、刻苦学习,很快掌握了这项技能。后来在工作中,又边工作边琢磨,他不仅学习研究开车技术,还不断总结高校后勤运输服务心得。多年来,他一直坚守在这个岗位上,工作没有变,变化的只是他的开车技术越来越娴熟。
田师傅酷爱车。历经多年变迁,田师傅开过的车换了一辆又一辆,但直到现在,他对自己开过的车仍然如数家珍。他对每辆车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致。还有两年就退休了,他仍然干劲十足,现在负责的大车,他时常打扫,始终保持车容干净整洁。
田师傅还爱研究车。没事儿的时候,经常围着自己负责的爱车转悠,查查这,查查那,好像他的车总有那么多问题需要处理。他不光研究自己的车,也好给别人负责的车提点建议和意见,车队里谁有什么不明白的,他会讲得头头是道,田师傅俨然成了学校车队的“技术顾问”。
田师傅更爱研究交通规则。虽然文化不高,其他事关心也不多,但只要有新交规一出台,他肯定会第一时间查看学习,必须得研究透了,然后还要热心地告诉同事们,谁有不明白的、不记得的,问他,一准儿给你个满意的解答。
说了这么多,要说对大家最有价值的还是田师傅总结的安全行车的“三个必须”心得,即必须坚持“三检”:开车前、收车后要检查刹车、机油、汽油,保证车况正常;必须遵守交通法规,不开快车、要礼让行人;必须不断总结、培养良好行车习惯,要预判情况:车辆启动前,要观察车辆周边是否有异常情况,特别是是否有人员;行驶中要正确判断前方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时果断采取紧急措施。他还有个习惯,车辆启动后,脚不离刹车板,他说这能保证遇突发状况时瞬间采取措施。这可是这位老司机多年的宝贵心得,安全行车秘笈呀。田师傅说:“我是学校后勤培养的司机,学校把这一台几十万的大车交给我,车上随时都有很多师生,我必须做到安全行车。我的追求、我的幸福、我的梦想就是‘安全行车’”。
说起来,大凡开车的师傅们应该都有这个梦想,但实现起来着实不容易。不说别的,就是行车当中,手、脚、眼、大脑都得处于紧张状态,以便紧急应对突发情况。多年来,田师傅用他这“一招鲜”为车队做的贡献可不少。40年如一日,和车队每个班车司机一样,他每天4点半起床,5点半准时到校发车,去接送教职工上班,特别寒冷的冬季,其中辛苦更不用说。除发班车之外,白天还要完成临时出车任务,甚至还有长途出车任务。车队人少,师傅们都是早出晚归。每逢急难重大任务和节假日出车,田师傅从来都是绝对服从调度、甚至主动请缨。车队“以老带新”的任务很重要也很辛苦,田师傅对新司机的培养不遗余力,自己几十年获得的心得与“绝技”更是毫无保留、倾囊而出,每个徒弟都得跟着跑车近两个月,现在他带出来的徒弟基本都成了校车队的骨干力量。
田师傅的故事听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却不简单、不平凡。我由衷敬重像田师傅这样的人,也想做一个像他一样的普通人,有目标、有梦想,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最终赢得大家的尊重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