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青春行荆楚明珠,勿使蒙尘

为深入了解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切身感受“非遗”魅力,7月15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如期开展“承遗风古韵,传文化薪火”荆州非遗项目第一站。走过高高的门槛,踏过斑驳的古砖。从这一步开始,我们就进入了在历史画卷上被浓墨重彩描绘的荆州古城。触摸有岁月痕迹的墙砖,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深厚底蕴等待着我们去寻找。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注意到,无论是关注度较高的楚绣还是面临失传危机的楚式漆器、楚式斫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都普遍面临着困窘的生存状况。首先是老一辈的传承者的老龄化,传承意志的淡漠与传承物的历史性使新一辈的传承者无传承意愿,传承的对接出现了空白。其次,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与“非遗”自身的古朴绵长有所背离,受众的思想更是向现代化靠拢,对传统的“非遗”技艺兴致寥寥。

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历史洪流的打磨与筛选从而留存下来的精品,从现世意义上来说,“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文明城市建设的一种标志;从时代意义上来说,存留至今必然有着普世价值,对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有着积极意义;从民族意义上来说,跟随华夏子孙发展绵延至今,存在本身就是对华夏历史记忆的一种书写与保存,这样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所有人的关注与保护。

我们在荆州博物馆考察学习时,重点关注了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我们有机会参与尝试做漆器的第一步——拉坯环节。特制的陶土整齐码放在工具箱上,我们跟随着老师的教学“训练”手下的陶土。我将泥团放于车面的圆心部位,转动辘轳的同时用双手以相反的力把泥团把握在圆心之中,光是协调好这一步骤就耗费我大部分心血,还是老师手把手教导才学会将泥团控住在我自己的手中。然后就是给泥团揉捏造型,用双手把泥团反复几次上下托拉,才给做出一个基本雏形。

一个最简单的拉坯形成步骤就如此繁琐和细致,我们不难想象古代工匠在生产条件远远不如今天的情况下,依然创造出如此精美的工艺品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经历自己动手实践后,再看着一件件精美的漆器被安置在透明的橱窗里,暖黄的光打在漆器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我仿佛置身它们的生产过程中,亲眼见证他们的拉坯、烧制、上釉等工序。我打量着它们,它们似乎也在观察我。这是跨越时空距离的“交流”,这是现代价值观念与传统艺术文化的相碰撞。作为青春代表的我们,借此机会走近“非遗”,学习“非遗”,切身感受荆楚文化魅力,同时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寻找更多的解决方法。

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地和“保护”一词连用时,从本质上就说明了它的脆弱性。任何事物都会有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如果非遗自身没有足够强的生命力维持发展,那必然会走向消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的价值更加重要,它包含着独特的意义、情感和思维方式,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根源,保留着民族文化形成的原生状态。

“非遗”保护并不是一时之事,它需要我们的持续关注,也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投以更多的目光。关于“非遗”保护,我们刚刚出发,也将会一直持续。期待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的行动下放出异彩。
时间:2022-06-26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关注:
  • 乡村振兴,我们在路上
  • 乡村振兴,我们在路上
  • 本人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团长宋佳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县的地苏镇进行支教。根据广西项目办的要求,本人
  • 08-04
  • 青春不败 映山红遍
  • 青春不败 映山红遍
  • 7月11日,结束了最后一门考试后,安徽师范大学“映山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正式踏上了赴往安庆市杨桥镇的旅程,开始了为期十五天的暑期
  • 07-05
  • 支教不分远近,真心难能可贵
  • 支教不分远近,真心难能可贵
  • 我记得曾经看白岩松先生写的书,书中论述了“身边的志愿行动”的重要性。如今我们社会中,太多的志愿者争先恐后地赶往祖国边远地区甚至
  • 07-05
  • 无远弗届,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 关爱留守儿童,展现π递数学情
  • 关爱留守儿童,展现π递数学情
  • 拜伦曾说过:“百日莫空过,青春不再来”。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拥有青春的时刻,每个青年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主张。
  • 07-05
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