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了乡村的月光

我想,多年以后,当我站在田垄面前,准会想起那个遥远的下午。想起2021年的那个暑期,跟随着安徽师大文学院“亭城寻党”社会实践队伍来到滁州天长,在铜城龙岗遇到的那位眼里有光的芡实种植户陈阿姨。
陈阿姨是个热心又健谈的农妇,当我们拖着大包小包停滞在抗大八分校遗址门口时,她好心地应允了帮助我们看护行李的请求,一直耐心等到我们参观结束,又主动搬出条椅,让我们坐在她的小商铺前休息。见我们对她店里售卖的鸡头果感兴趣,她便与我们聊起天来。

谈及鸡头果,陈阿姨如数家珍,“鸡头果是个好东西,保健养生,富含营养,是非常有利于肠胃蠕动的。”陈阿姨告诉我们,每年都有许多老客户定期从她这儿购买鸡头果,在她定期的回访和交谈中,顾客们都对她家的鸡头果赞誉有加。陈阿姨对于鸡头果成为天长特色农业的原因作了解释:“我们龙岗的鸡头果有一种特有的幽香,吃起来清爽清甜,是别的地方比不了的。”说着说着,陈阿姨讲到激动处,主动拿起仓库的钥匙,带我们进入库房参观。看着陈阿姨闪烁的眼睛,我不禁问到:“阿姨,您觉得自己过得咋样?”

陈阿姨提到她最幸福的时刻,她亮闪闪的目光向远处眺望着,却没有落在哪一处,仿佛陷入一种温情的回忆,她说:“鸡头果丰收的时候是我最幸福的时候,我们龙岗的男女老少都敞开家门,在自家院里慢悠悠地清洗、剥壳。闻到果实的那股清香,我都感到充实和满足,自己的辛苦、汗水,一切都值了。”

阴沉沉的天空下,陈阿姨眼睛里闪烁的光彩让我误以为是好天气里太阳光的折射,后来,在我一遍遍重复回看陈阿姨的采访视频时,我突然明白,陈阿姨眼中亮晶晶的东西十分复杂——那是对龙岗这片养育一方人的土地深深的眷念与崇敬;那是对自己奉献大半生精力、时间来种植、出售芡实,一步步稳扎稳打地形成了一片小天地的成就感、满足感和获得感;那是不断开拓、持续进取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那些中国农民身上代代传承下来金子般的品质和灵魂,那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不仅仅是丰收的喜悦,更是超越厚重泥土和历史以及几千年农业传统的支撑。

陈阿姨不仅健谈、活泼,还对鸡头果和龙岗这片土地怀揣着深厚的情感。她不止一次跟我们谈到“一方土地养一方人”,临近高邮湖带来丰盈的水气资源使原本贫穷的铜城焕发新的生机,陈阿姨自豪地指着街道和我们说:“这条街要是在平时,保证是车水马龙的,但你们今天来看,全是空空如也的。现在呀,正值农忙的季节,家家户户全都去地里干活去了。我们祖祖辈辈,生在土地上、养在土地上,可用心哩!”

是啊,在大学课堂中读过艾青的诗歌,被那两句“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中情真意切的爱触动,但直到亲眼见到陈阿姨眼中的光芒,言语中对土地的情感,才引起我心中真正的共鸣。大江大河和适宜纬度造就了中国大片肥沃的土地,小农经济就从这片土地里生长出来。这里的每一个人的生命似乎都与土地有着或隐或现的联络,我们对土地的感情是深刻又难以言说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习惯影响下,中华民族慢慢长成稳重、安然、勤劳、善良的性格,土地对我们的影响已不仅仅关于个体生命,更关乎民族灵魂。我们热爱土地,供奉土地,我们在土地上劳作,用劳动与土地交换,土地回赠人以食物,赋予人力量,给予人希望。

突然想起家乡夜晚的天空,夏日清澈的河流,田野间随风摇动的野花,傍晚檐下的归燕,奶奶回家的呼唤。她那时总牵着我的小手,沿着弯弯的小路,对我说:跟着月光走,就能找到回家的路。
时间:2022-06-18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关注:
  • 乡村振兴,我们在路上
  • 乡村振兴,我们在路上
  • 本人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团长宋佳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县的地苏镇进行支教。根据广西项目办的要求,本人
  • 08-04
  • 青春不败 映山红遍
  • 青春不败 映山红遍
  • 7月11日,结束了最后一门考试后,安徽师范大学“映山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正式踏上了赴往安庆市杨桥镇的旅程,开始了为期十五天的暑期
  • 07-05
  • 支教不分远近,真心难能可贵
  • 支教不分远近,真心难能可贵
  • 我记得曾经看白岩松先生写的书,书中论述了“身边的志愿行动”的重要性。如今我们社会中,太多的志愿者争先恐后地赶往祖国边远地区甚至
  • 07-05
  • 无远弗届,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 关爱留守儿童,展现π递数学情
  • 关爱留守儿童,展现π递数学情
  • 拜伦曾说过:“百日莫空过,青春不再来”。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拥有青春的时刻,每个青年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主张。
  • 07-05
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