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之中犹见儿时,直面镜头更期未来

2021年7月19日至28日,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和光支教队的14名同学从五湖四海汇聚到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双浮镇开展支教活动,并于期间前往当地前进村展开留守儿童主题调研活动。在当地团县委、村委会及群众的全力支持下,活动反响热烈,效果显著。

“你真的是一个合格的摄影师。”

“不,我只是一个记录者罢了。”

贯穿整个支教,这样的对话几乎每天都会出现。说实话,我也有些无奈。作为支教队宣传组的成员,或许大家经常看到我扛着笨重的机器,在支教现场的各处角落里手忙脚乱,身怕错过每一个精彩瞬间,才会这么说的吧。所以,我把这种评价更看作是大家对我敬业精神的肯定与赞许。但我必须承认,我并没有刻意追求“合格的摄影师”的称号,只是充当一个记录者的角色,用镜头去捕捉光影流动的美感,从取景器中窥见无与伦比的瞬间,不矫揉造作,不有意粉饰,“一看平平无奇,再看意蕴无穷”,如此足矣。

时间回溯到我报名支教的前夕,记得我当时正重读柴静的《看见》,在《双城的创伤》一章驻足良久。那一章讲述的是若干名乡村儿童由于愚昧与麻木选择集体服毒,最终给社会留下了一个难以愈合的伤疤——儿童,尤其是乡村儿童,心理问题亟需引起足够重视。柴静写过这么一句话:“最后,我们发现,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

回想我的童年,我似乎永远活在温室里,家人的关怀,老师的呵护,同学的帮助,阳光、笑脸、棒棒糖构成了我生活的全部词汇。但这并不妨碍我的奇思妙想,可能也经常冒出一些奇怪的甚至是极端的想法出来,但我会悄悄告诉身边的人,他们也总会聆听我的秘密,并给我心灵上的指导,告诉我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万万不可取的。我们常常把“竭尽全力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挂在嘴边,可是真的让我们自己去呵护、去关怀时,往往又显得局促不安、无从下手。

但是,机会来临时,又何尝不试试呢?于是,当我看到群里转发的支教活动时,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一路过关斩将,顺利成为和光支教队的一员。不过,这一次,我并不是以老师的身份,而是以一个局外人——记录者的身份走进安徽阜阳市太和县双浮镇的一所乡村留守儿童中心。之所以说是局外人,是因为我不想因为情绪或感情问题影响孩子们在镜头下的自然表现和真实流露,该什么样就什么样,“只记录不说话”,用镜头诉说我所想表达的东西。

其实,我也有过暗暗担心。记得支教面试时,面试官问我一个问题:“如果孩子们害怕镜头,你会怎么办?”我沉默片刻,“孩子们不会害怕镜头的,镜头只会让孩子们变得更加自信、更加真实。”一无所知的我却语出惊人,当时甚至把自己给逗笑了。但事实证明,我说的并没有错。

我有发现,同一节课上,前二十分钟孩子们可能对我的相机投以好奇、热烈的目光,当镜头怼脸时却又显得很羞涩与安分。然而,后二十分钟往往又与前半段课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场景,有好一部分的孩子面对镜头都变得甚是自然,甚至有些大胆的孩子会活跃地争抢着朝镜头打招呼,让我有种说不出来的惊喜与感动。

但说起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说是我来到双浮镇遇见的第一个孩子。当时,我和几个队友是第一批来到小镇上的。刚收拾好行李安顿下来,我便碰巧在食堂附近遇到了一个小男孩在和另一个弟弟捉青蛙,这不禁让我想到少年闰土捕猹时的场景。我细细打量着他,那男孩瘦瘦的,黑黑的,身手却矫健着哩。他对着镜头给我一个毫无违和感的甜甜的微笑,是我在支教期间见过的最美的微笑。

敢于面对镜头,正视镜头,甚至朝镜头比个心、招招手,亦或是露一个微笑,无疑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也让他们在未来面对镜头面对观众时找寻回昔日的自信与独立,不装不演,真实自然,这也是我作为支教记录者所希望看到的。
时间:2022-06-16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关注:
  • 乡村振兴,我们在路上
  • 乡村振兴,我们在路上
  • 本人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团长宋佳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县的地苏镇进行支教。根据广西项目办的要求,本人
  • 08-04
  • 青春不败 映山红遍
  • 青春不败 映山红遍
  • 7月11日,结束了最后一门考试后,安徽师范大学“映山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正式踏上了赴往安庆市杨桥镇的旅程,开始了为期十五天的暑期
  • 07-05
  • 支教不分远近,真心难能可贵
  • 支教不分远近,真心难能可贵
  • 我记得曾经看白岩松先生写的书,书中论述了“身边的志愿行动”的重要性。如今我们社会中,太多的志愿者争先恐后地赶往祖国边远地区甚至
  • 07-05
  • 无远弗届,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 关爱留守儿童,展现π递数学情
  • 关爱留守儿童,展现π递数学情
  • 拜伦曾说过:“百日莫空过,青春不再来”。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拥有青春的时刻,每个青年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主张。
  • 07-05
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