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新课标下,朴素语文的“生长密码”

发布时间:2025-05-07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在小学语文教育的广袤天地中,2022年新课标如同一座灯塔,为教学指明方向。韩素静老师的《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恰似一场及时雨,与新课标理念深度契合,为我们深入理解新课标提供了生动的注脚。
  
  一、回归本真,落实核心素养
  
  语文课应当是扎实、真实、朴实的。扎实,意味着教学要夯实基础,让学生在字词、语句、篇章的学习中,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真实,要求课堂基于学生的实际学情,不搞花架子,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朴实,则倡导摒弃华丽的包装,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
  
  在探索有限文字背后丰厚的意蕴时,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本真的追求。例如在教授鲁迅先生的文章时,不少教师可能会觉得鲁迅作品晦涩难懂,于是在导入环节追求新奇、花哨,试图用一些复杂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如一位教师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引用“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结果却适得其反,没有同学了解这句诗。其实,完全可以从学生耳熟能详的句子入手,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学生多次接触,对其已有一定印象。用鲁迅先生的诗句来导课,降低了学生接受的难度,也更具有记忆价值。接着,再深入文本,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思想内涵,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
  
  这种从学生实际出发,以简单朴实的方式开启语文学习之旅的做法,正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一步。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堂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核心素养中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也正是要在这种扎实、真实、朴实的课堂中慢慢孕育。学生在对文字的咀嚼、品味中,逐渐提升语言能力,培养思维品质,感受文学之美。
  
  二、循循善诱,引领深度思考
  
  有思考参与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要善于思考,更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巧妙调整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处走。
  
  新课程提出把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对改进语文教学有着重要启示。课标要求学生应养成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课堂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思考力和表达力,只有有了思维参与,学生才能品尝到发现的乐趣。
  
  以写作为例,不断训练写作不只是为了让学生们掌握如何写文章,更要紧的是让学生得到思维训练。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十分重要。以“滴水穿石”这个常见题目为例,很多学生可能会千篇一律地以持之以恒为主题。王栋生老师则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剖析,提示学生想象滴水穿石的条件及过程,慢慢渗入,引领学生走出思维桎梏,得出“目标专一”等其他观点。
  
  三、声声诵读,涵养人文底蕴
  
  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文气息的学科,新课标强调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在书中,一位老师提出让学生通过自己读、别人读、听老师读、看老师读等层层递进的方式,感受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感与思想,把书读懂、读透。
  
  在学习《慈母情深》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默读课文,初步感受母亲的形象;然后请几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自己对母亲的印象有什么变化;接着,教师有感情地范读,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饱含深情的声音,丰富的面部表情,将母亲在艰苦环境中依然支持儿子读书的伟大形象展现出来。学生在倾听中,会被教师的朗读所感染,更深刻地体会到母爱的深沉与无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语言知识,更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人文底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涵养。
  
  语文课标中写到,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而朗读则是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动人的朗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一把金钥匙。语文课上,老师一定要让自己朗读的声音响起来,让学生在朗读声中走进文本的深处。
  
  2022年小学语文新课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教育蓝图,《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则为我们提供了实现这一蓝图的实践路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以新课标为引领,以朴素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鲁熠 来源:鲁熠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矿大学子赴徐州“五一”之约,文旅志愿谱青春华章
  • 武汉开通7条大学生返校定制公交专线
  • 2025沈阳大学生文化艺术季系列活动启幕
  •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顺利举行爱心助学捐赠仪式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