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汽在十堰的建设,毛主席亲自两次提出二汽建设,让十堰从鄂西北的一个小山沟变成现在的现代工业城市。放马坪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默默的陪伴着十堰车城的成长变化过程。从收音机变成现在的手机,黑白电视变成现在随处可见的彩电。厚重的老磨石与电风扇带着我们的心一起起舞着,烧柴的灶台旁依偎着暖水瓶。实践队员们见证着街道两旁的石碑镌刻着的放马坪文化,记录着放马坪人与十堰二汽建设的发展历史,记录着前辈的不畏艰辛,勇于奋斗的精神。

在放马坪的入口,探忆·裕农实践团队进入东风汽车模型博物馆。从红卫工程五七厂到第二汽车制造厂再到现在的东风品牌,十堰人着力打造驶向世界的“中国战车”,继承发展“三线精神”和“干打垒精神”。实践队员们来到放马坪的汽车模型博物馆和东风故里筹备组参观后,讲解员介绍道,当年的三线建设者白天忙生产,晚上学习专业知识,因为马灯轻巧且便于携带,所以人们都是提着马灯学习,并且由于生产技术十分落后,人们需要用肩扛手挑把相关仪器运上山。即使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二汽人仍旧不怕困难,把一台台汽车送出工厂,送向世界。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几乎完美地诠释了三线建设精神。面临60年代国际形势紧张的环境,在党的领导与号召下,涌现了大批的三线人。老三线人响应国家号召下投入到三线建设,把自己的青春和终身的理想奉献在了这里。此外,在经过以“军转民”为中心的调整改造、发挥效益的再创业阶段,大部分三线企业实现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凤凰涅槃。虽然老一辈的三线人退了下来,但他们的子孙也同样的投入到新三线的建设中,他们的后代将老三线的精神传承下来,并继续发扬光大。充分为探忆·裕农实践团队呈现出了在党领导下三线建设中的三献精神。

通过这次调研,社会实践成员们对放马坪精神和二汽三线建设精神有了一定的了解。身为国家新一代的青年,我们心中早已埋下了传承放马坪精神。
(编辑人 黄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