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古书斋重焕光彩,来看看广财学子“侨”妙绝伦的想法依据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形成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广东财经大学“侨”妙绝伦实践团积极响应“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项目的号召,与汕头市外砂街道成功结对,于8月6日来到外砂街道东溪村开展为期14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

外砂街道东溪村创乡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从清朝中期开始,临近韩江的东溪乡民在红头船的带动下,依靠船运业或外出经商相继发家,商业经济的兴盛帮助东溪村成为有名的"金东溪"。得益于华侨感念家乡的恩情,面积仅2.5平方公里的东溪村先后出现了24间书斋,成为潮汕地区罕见的 "书斋村"。2021年3月起,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当地自发重修古书斋,让尘封于历史的书香重新绽放芬芳。
目前,东溪村的书斋景点已初具规模,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村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但是受限于地理位置等因素,东溪村的知名度并未真正打响。针对东溪村古书斋景点活动内容不丰富,文化内涵不突出等问题,广东财经大学“侨”妙绝伦实践团(以下简称“团队”)通过前期资料文献的梳理,初步摸清当地文旅资源概况,并制定“一份调研报告、一条旅游路线、一部宣传视频、一套文创产品、一个推广平台”的“东溪村华侨文旅五个一工程”,计划从新的视角展示外砂街道以东溪村为代表的“红桥根脉”历史风韵,致力推动“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助力东溪村高质量发展。
在外砂街道办事处和东溪村委会的支持和带领下,团队成员随着讲解员走入了古色古香的东溪村书斋建筑片区。各式建筑背后所隐含的华侨发家史让团队成员为之动容,“亲手触摸斑驳的砂墙让我的神经震颤,仿佛看到了当年繁华的码头船帆林立的盛景,这不仅加深了我对华侨文化的理解,更坚定了重新焕发东溪村华侨文旅的决心”团队负责人王希博说。

为了深入了解东溪村的文化底蕴,团队还拜访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金东溪传说”的传承人王金礼先生。讲起东溪村的文化历史,王金礼如数家珍,不仅声情并茂地向团队讲述村史及其细节,还拿出东溪村历史文人的原作手稿供团队成员观摩。“美丽动人的传说是乡村的文化印记,这笔财富不能蒙尘,必须传承弘扬”王金礼说。这一次交流访谈让团队收获颇丰,弥补了团队仅靠资料收集的历史空缺,同时加深了团队成员对东溪村华侨历史和文化底蕴的理解,为后续文创工作提供了许多灵感。

以实地考察收集得来的材料为基础,团队总结了三个东溪村现阶段面临的问题:一是东溪村各个书斋景点的装饰风格迥异,虽然能够提升区别度,但是缺少文化主题,未能展示出东溪村蕴含的华侨文化;二是缺乏互动性活动项目,比起更加现代化的娱乐方式,仅依靠古香古色的书斋建筑对年轻游客的吸引力不强;三是大部分东溪村村民对村史一知半解,此情况在当地青少年人群中尤为显著。
该团队秉持让游客“游有所得,心有所获”的理念,结合特色游览路线的规划,融入集章打卡等活动,借助具有指向性的活动环节,激发游客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游客的探索欲望,打破传统建筑景点这一客观主体与游客间仅停留于“观看”这一疏远的关系,以游览路线串联起东溪村的华侨文化历史。团队还以东溪村“和顺兴”船队徽章为原型进行艺术改造,应用于东溪村IP形象“合顺顺”和相关文创产品的设计上,以具象化的图案向游客传递独具东溪村特色的华侨印象。团队希望以当下时兴的潮流文创方式,通过增加游玩项目提高游客与书斋景点的互动性,改变此前游客走马观花式单一的游览特点,给予游客更多选择,以此激活书斋文旅活力。

下来,该团队还将完成剧本杀活动的剧本创作,以当地华侨历史为背景,结合书斋建筑环境,力求打造沉浸式的游玩体验,为东溪村的华侨文旅再添“新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