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融科技践行ESG理念 赋能金融行业
近年来,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已是被广泛采纳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判标准,且在我国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背景之下,践行ESG理念已是我国金融业追求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融合目标的重要抓手。
国家出台政策促进金融业践行ESG理念
随着“双碳”战略的推进,国家出台的各种政策也促进了金融行业对ESG理念的践行。 2020年1月3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将环境、社会、治理要求纳入授信全流程,强化环境、社会、治理信息披露和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流互动。 2021年5月由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证监会联合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在2015年发布的版本基础之上,进一步促进规范绿色债券市场。 此外,2022年6月,中国银保监会印发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中首次明确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应当有效识别、检测、防控业务活动中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风险,重点关注客户(融资方)及其主要承包商、供应商因公司治理缺陷和管理不到位而在建设、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给环境、社会带来的危害及引发的风险,将环境、社会、治理(ESG)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体系,强化信息披露和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流互动,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和流程管理。”
绿色贷款余额增多 金融业ESG投资进入高速发展期
近年来,国内金融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已从早期的绿色信贷业务逐步发展到绿色债券、ESG银行理财、碳金融等产品中。 据统计,2022年绿色债券发行数量达610只,维持在较高水平,发行规模再创新高,达8044.03亿元,筹集资金主要用于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与节能环保产业。另外,央行在2021年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也为绿色金融领域提供了政策保障。截止至2022年末,央行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比上年末高5.5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8.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6.01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8.62和6.08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7%。 除了供给端的绿色贷款和债券外,国内金融业也开始丰富ESG的投资品种,如兴业银行协同兴业信托、兴业基金、兴银理财等子公司,形成了涵盖绿色信托、绿色公募基金、ESG理财等在内的ESG系列产品,给投资者参与绿色投资提供了便捷通道。
绿融科技打造ESG自动化评级系统
ESG理念在投资方面的指导作用逐渐加大,许多企业甚至政府机构将其作为评价投资风险的重要原则。然而,目前能够承担专业ESG服务的主要是相关国际评级机构,基本没有能够实现相关服务的自动化系统。各个评级机构的标准差异较大、评价标准模糊等问题对于ESG理念在投资中的运用产生了较大阻碍,不同机构在全面性、可量化、准确性等方面有不同的侧重,导致不同评价体系对无法量化的指标存在较大偏差,使得ESG评价难以达成共识。
绿融科技小队则致力于基于ESG理念的投融资自动化系统开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与ESG评价相结合,开发的自动化系统可以有效弥补因评价标准模糊、评价权重不一造成的评分不准的缺陷,大大提升了ESG评分结果的准确性。
绿融科技小队选择利用ESG+smart β新投资决策的综合得分,在考虑ESG的情况下保证投资收益。此创新举措可以提升ESG投资评价体系的准确性、科学性,推动ESG在投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运用为项目发展带来了新格局、新前景
绿融科技小队进行基于ESG理念的投融资评分系统开发过程中,深度运用了区块链技术、分布式账本技术等前沿的互联网技术,使系统相比传统的投融资评价系统具有创新性的突破与改善。除此之外,诸多技术的融合运用为项目创造了更有生机的前景、更大的升级可能性。而区块链这项炙手可热的新型数据结构,具有开放性、安全性、去中心化等许多优点,有望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其中核心技术的分布式账本算法是一项颠覆性的创新,它有机会变革公共与私营服务的实现方式,并通过广泛的应用场景去提高生产力。未来有极大潜力助力政府征税、协调供应链、升级服务制度。
时间:2023-06-28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关注:
- “青春筑梦”爱心献社区,真情暖人间
- 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暑期“三下乡”“青春筑梦”社会实践队本着“青春再启航,青年勇担当”的口号,服务社区,服务人民,推广江门市
- 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