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6日,曲阜师范大学“青春照社区”社会实践成员,对滨州兴国寺进行实地考察,深入调查本地特色传统文化现状和未来发展状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淘洗出来的智慧结晶,它昭示了中华民族的璀璨历史,展现了各族人民的伟大智慧创造,“青春照社区”实践队通过实地考察,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以实际行动带动周边社区的发展,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兴国寺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东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寺内供奉一尊千年古佛——丈八佛。这座古佛不仅带动了社区旅游业的发展,推动经济进步,更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在周边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兴国寺本身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从唐天宝年间至清道光,在历代都被修葺过,在不断的修葺装饰过程中,最终呈现现在的整体模样:通体系青石、单体立体圆雕,丈八佛的名字来源于石像高度,且又因古时以“一丈八”为雄伟、高大,故曰丈八佛。整个造像比例准确,造型生动,衣纹流畅,完全体现了东魏时期能工巧匠的雕造风格和当时所处的时代特征,是我国平原地区所发现的最大的单体圆雕石造像,同时本身也是中华优秀传统建筑的瑰宝。兴国寺历尽时光,人间沧桑,洗尽铅华,曾历经大的灭佛运动和无数次战火运动的袭击,寺院荡然无存,只剩下千疮百孔孤零零的丈八佛依然矗立在莲花座上审视着人间的变迁,然而,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的一次浩劫,丈八佛遭受了身首异处的劫难。一直到1979年,在政府的重视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在不断的涅槃重生中,丈八佛才又恢复了原貌。寺内还有一些折断的碑刻,是在马路硬化时被挖掘出来,才得以面世,据相关专家研究,发掘出来的的碑刻大部分是康熙56年的碑,这些文物见证了这片沃土的发展,承载了这片土地的历史。
兴国寺在明代以前就充满了神话色彩。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更迭,当地又衍生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这些传说已经成为滨州市级非遗项目。这座古佛或许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见证,承载着父母对孩子的期盼,孩子对父母的美好祈福。其中便有“滴血救母”的传说,这个传说在周边社区世代传承,每个居民都是听着这个古老的故事成长,繁衍生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下,周边形成了家庭养老,弘扬尊老、爱老、养老的传统孝文化,弘扬这种孝文化对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孝文化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成为凝聚全世界中华儿女的精神动力。
在疫情的影响下,兴国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在合适的条件下向游客们展示他的魅力。从疫情伊始,每年的庙会都被取消,时至今日,这个习俗依旧取消,从各地远道而来的旅客,都在工作人员的劝解下离开,表示理解和支持。如今,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开,兴国寺正在从疫情冲击下慢慢的焕发生机,从而实现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
兴国寺不断向周边输出孝文化,增加了社区的文化底蕴,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同时,兴国寺大部分的建筑群已经被修复,在周边也粉刷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响应和践行国家政策,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氛围,向全国各地的游客宣传符合中华优秀文化的内容。同时,丈八佛承载着滨州人的故事和离乡人的愁绪,是这片土地上所成长的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堡垒和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