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弘扬黄河流域传统文化、了解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8月12日下午,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嵙承未来”社会实践服务团队赴嘉祥老年大学分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社会调研。
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嘉祥县拥有鲁西南鼓吹乐、山东梆子、渔鼓坠子、山东琴书等非遗戏曲文化。为充分了解作为非遗戏曲之一的“山东梆子”,“嵙承未来”社会实践服务团队对曾任两届嘉祥文化馆馆长的刘凤涛老先生进行了采访。
采访过程中,刘凤涛老先生介绍了山东梆子的起源和发展,阐述了山东梆子流入嘉祥的原因、在嘉祥发展壮大的原因。山东梆子沿黄河流域传入济宁嘉祥,济宁嘉祥因为地处鲁豫皖苏交界之处,得以汲取各个地区的丰富地域文化,山东梆子在嘉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山东梆子又和鲁西南鼓吹乐相辅相成,成就了嘉祥的唢呐之乡的美名。山东梆子也于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刘凤涛老先生指出山东梆子传承困难,由于现在年轻人对传统艺术兴趣不高,且较多外出务工,导致以山东梆子为首的乡村戏剧文化传承困难,目前嘉祥县政府也通过每年开办惠民演出、进行经常性戏曲下乡等活动来传承非遗戏剧文化。
通过本次调研活动,团队成员们对黄河流域传统文化以及山东梆子为代表的非遗戏曲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非遗戏曲文化难以传承的现象
激发了团队成员们了解非遗、珍爱非遗、参与非遗、传承非遗的热情。
“嵙承未来”社会实践服务团队将进一步对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进行调研,投身于传承、弘扬黄河流域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中,让宝贵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通讯员:史文晗、崔逸凡 摄影:李自慧 宋冬瑾 指导老师:曲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