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村是满族少数民族村,位于八面通镇东南公里处,距鸡马公路公里,交通便利。村内户籍人口户、人,常住人口户、人。村内耕地亩,其中旱田亩,水田亩,林地亩。年大豆种植面积亩,玉米种植面积亩,水稻种植面积亩,特色农产品菇娘种植面积亩。年村集体收入万元。支部有党员名,其中预备党员名,现任村两委班子于年月选举产生,两委成员共计名,其中支部委员名,村委会委员名,交叉任职名。
夯实基础、强化党建,以党建引领村级民生事业发展。发展过程中,清河村不断强化基层党建水平,紧盯群众需求,自觉为群众服务,不断完善民生设施,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先后对清河村处泉眼进行翻修保护、重新铺设外网主管路延米、于村南侧建设吨储水池、申请移民项目维修村内西广场、沿村内主干道维修安装铁栅栏米、种植绿化香化植被株,村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不断上升;凝心聚力、团结力量,以党建引领民族繁荣共治。作为满族少数民族村,清河村始终将学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和加强民族团结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渗透到各项工作中,积极推进民族团结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并作为检验和考核工作业绩的一个重要内容,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成立以支部书记为组长,村委会主任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教育工作,开始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组织村民通过广场舞、文化下乡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活动,在村内设置精神文明实践站,统筹工、青、妇、民族等各项活动开展,进而形成了共同进步、全心全意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工作局面。党员先行、强化保障,以党建引领村民发展特色农业。村党支部为实现富民强村的目标,年月,清河村党支部牵头成立飘香菇娘种植合作社,注册商标清河菇娘。合作社注册资金万元,共有户菇娘种植户参与到合作社的运营中,建设育秧棚栋,占地面积亩,促进通过五统一的合作经营模式,有效避免了单打独斗,小规模生产的种植劣势,社员户增收万元,激活了农闲期间农村剩余劳动力,年通过用工促进农民创收万元,同时全面打响了清河飘香菇娘这一地方品牌,发展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菇娘一品村。
- 实践过程及方式:
- 月23日上午,藏粮队小组成员中一位队员到达牡丹江市穆棱市八面通镇清河村,开始了为期一天的走访调研。抵达清河村后,队员联系到了清河村书记,村中职员们热情接待队员,且对队员的采访进行了解答。从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了清河村的扶贫政策、扶贫工作、清河村的乡村建设、产品特色、农村美化、文化活动及未来规划。
- 月23日下午,小组成员跟随清河书记参访了清河村中正在进行的修建,其中包括村中必要的设施翻修保护和新建筑建设、村中美化植物种植特色建筑制造等。不仅是村中的建设,小组成员同时也参观了清河村的特色农业产品田地,当走入菇娘田时,可以看到田中的菇娘已经开始步入成熟阶段,将在八月初时进行丰收。可以看到田中清河村民在田中劳作,拾起绿色菇娘田中的黄色点缀的菇娘果实,收获的笑容出现在清河村民的脸上,小组成员也在村民的邀请下品尝了当地菇娘,菇娘田间一片其乐融融。
- 调查结果分析及乡村振兴策略
在清河村发展以来拥有了多方面的开发优势。一是清河村地处八马公路沿线,具备打造样板村地理优势,可融入公路沿线景观带建设中,且清河村村型规整是满族少数民族村,村内民风淳朴,具有少数民族特色村的开发潜力;二是有特色产业黄菇娘种植,清河村年被评定为菇娘一品村,通过近年来的集中发展,特色菇娘产业逐渐成型,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状态,通过后期精细化加工,可实现持续发展,有效带动村民不断增收致富;三是清河村主街道及巷道规范整洁,有进一步开发基础,绿化、香化、亮化基础较好,可通过整村改造进一步提升村内环境。
样板村建设过程中,八面通镇以满族特色城郊村为切入点,积极传承和发展乡约民俗、餐饮服饰、传统民居等在内的优秀农耕文化,不断完善乡村旅游硬设施、提升软实力,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把清河水库融入旅游发展中,不断加快一、三产融合发展速度,利用三年时间,逐步将清河村打造成为具有满族特色周边网红打卡地、城市养老后花园的生态民俗村。
样板村打造过程中,八面通镇严格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的分步打造方案,不断夯实谋划样板村各项项目。年八面通镇主要围绕以区位优势为主导打造八马公路沿线生态乡村、以一村一品为引领不断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以绿色、健康、服务为抓手发展候鸟式避暑康养中心、以项目建设为支柱,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以清河水库为依托,着重建设两园一院五个方向不断努力。先后与个市直部门进行了对接共对接项目个。其中年完成项目个,其余项目待向上级部门申请下来后实施。目前共筹措资金万元,镇村两级计划投入万元。
创建措施一是加大民生项目投入力度。对全村住户统一进行杖墙、墙面、屋顶改造,统一风格,需投入资金万元;对村内公里主要道路进行升级改造,铺设沥青路面,需投入资金万元;持续开展绿化、亮化工程,需投入资金万元;修建村内公里边沟,需投入资金万元;全面开展雪亮工程,安装维修村内安全监控系统,预计投入万元。二是开发民族村特色文化。对村委会广场进行集中修缮,并进行硬化、绿化,新建民族村特色文化墙,需投入资金万元。三是持续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新建菇娘、甜玉米、水稻等农特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农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