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的视力障碍人士超过1700万,为便捷视力障碍人士出行,我国建立健全了包括盲道在内的各项无障碍公共设施。然而,盲道的维护工作仍然是一个难以忽视的问题:破损、侵占、断头路,让这条特殊的通道布满陷阱与屏障:公众认知的模糊与行为的随意,在无形中加剧了盲道功能的失效。七月下旬,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明眸善道,破障前行”社会实践团走进陕西省各市,将目光锁定城市盲道,以严谨的勘察开展现状调查,以广泛的问卷洞察认知鸿沟,并付诸行动清理侵占。
图为出征前合影
活动伊始,团队分组对商业区、居民社区、交通枢纽等区域展开调研,发现盲道普遍存在被占用、破损及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在居民社区的调研中,实践团深入走访了多个小区,发现许多盲道因年久失修或被私家车、杂物占用而失去功能。部分盲道甚至被绿化带截断,给视障人士出行带来极大不便。团队还采访了几位视障人士,倾听他们的真实体验。一位盲人朋友提到:“盲道本应是我们的‘眼睛’,但很多地方要么被占用,要么设计不合理,走着走着就“迷路’了,甚至还会摔倒。"这些反馈让团队成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盲道问题的紧迫性。
图为车辆占用的盲道实拍
图为队员采访视障人士
实践过程中,实践团不仅详细记录、拍照取证,更是立即行动。对于临时停放的电动车、自行车,主动将其移至规范停车区域;对于店家的广告牌等,在与店家协商后移动至盲道范围外;对于停在盲道上的汽车,则在其挡风玻璃上留下精心设计的温馨提示便签,提醒车主“请勿占用盲道”;实践过程中观察盲人在盲道上的实际通行情况,记录其遇到的
图为实践团成员清理盲道障碍
与此同时,实践团在实践开始之前针对盲道的公众认知问题设计了调查问卷,在商业中心、公园等人流密集处发放问卷,调查市民对盲道的认知程度、是否有破坏盲道的行为以及对盲人出行的态度等;初步统计的问卷结果透露出令人深思的现状,公众无障碍意识较为薄弱:高达79%的受访市民表示“知道有盲道”,但其中仅有约35%能准确说出盲道的引导砖与提示砖的区别;超过半数的受访者承认自己或家人“偶尔”会将自行车、电动车临时停在盲道上,理由是“就停一会儿”、“实在找不到其他地方”。
图为实践团成员了解盲道公众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