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青年文化交流的“隐形桥梁”: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翻译志愿团队在国际夏令营中破解跨文化沟通密码
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2025年度国际学生夏令营中,有一支默默奉献却至关重要的力量——“译路同行”翻译志愿服务团队。他们的工作不止于语言的转换,更在于搭建理解与共鸣的深层通道,让15位俄罗斯留学生的“感知中国”之旅畅通无阻、直抵心灵。
破译文化“密码”:从术语到哲思
面对剪纸的“阴阳剪”、书法的“中锋用笔”、武术的“刚柔并济”、茶道的“和敬清寂”等富含文化哲思的概念,直译往往苍白无力。“译路同行”团队的志愿者们表示:“我们不仅要解释‘中锋用笔’的字面意思,更要让俄罗斯学生理解它追求平衡、力透纸背的美学意境。”
他们用俄语描述运笔的感觉,并亲自示范,鼓励学生尝试将俄语字母的书写美感与汉字结合,在实践中体会。讲解茶艺时,志愿者不仅翻译步骤名称,更着重阐释每一个动作(如“凤凰三点头”)所蕴含的尊重与待客之道,并引导与俄罗斯的待客习俗进行对比讨论。这种深度翻译,让抽象的文化理念变得可触可感。
化解沟通“壁垒”:从课堂到实践
团队的服务贯穿从课堂到实践全过程。在非遗技艺课堂上,他们是同步的“文化解说员”,确保俄罗斯学生能准确理解操作步骤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即时反馈学生的疑问。在南京博物院,面对浩瀚的中华文明史,志愿者们用清晰准确的中俄双语讲解,将文物故事娓娓道来,引导留学生完成“博物馆日记”,将历史的震撼转化为个人感悟。在情感厚重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志愿者们以严谨而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传递历史信息,确保教育意义在理解与共情中达成。
点燃交流“火花”:从语言到心灵
“译路同行”团队深知,真正的翻译是促进对话。在夫子庙的汉语实践环节,志愿者们不仅是“翻译”,更是“交流催化剂”。他们鼓励留学生勇敢用刚学的中文尝试点餐、问路,并在旁提供必要的帮助和鼓励,让成功的交流体验极大增强了学生们的信心和兴趣。在文化讨论环节,他们精准传递双方的观点,并巧妙引导话题,让中俄青年围绕习俗、艺术、价值观进行坦诚而深入的交流,碰撞出思想火花。
价值与回响
“没有‘译路同行’的志愿者们,我无法如此深入地理解这些美妙的艺术和历史背后的故事。他们不仅翻译了语言,更翻译了‘心’。”俄罗斯留学生安娜的感言道出了团队的价值。志愿服务团队负责人徐老师表示:“我们的使命就是做一座‘隐形’的桥。当语言障碍消除,文化隔阂化解,心与心的共鸣自然发生。看到中俄青年通过我们的服务畅快交流、真诚互动,是最有成就感的回报。”
在响应国家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全球文明对话的时代背景下,“译路同行”翻译团队依托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与俄罗斯莫斯科州国立大学共建的俄语暨俄罗斯文化中心这一独特双语平台,精准把握中俄文化年契机,在“邂逅金陵·感知中国”国际学生夏令营中,提供了深度的语言文化转译服务,架设起中俄青年心灵沟通的坚实桥梁。这支翻译团队的专业素养和跨文化服务能力,成为本次国际夏令营成功的关键“软实力”,生动诠释了语言服务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国际青年友谊中的基础性作用,也为高校如何培养和发挥翻译人才优势服务国家文化传播战略提供了有益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