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非遗、智慧助老,青春绘就银龄“朝夕美好”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朝夕美好·育践于行”服务队社区实践总结
一把把漆扇点染非遗匠心,一串串代码跨越“数字鸿沟”,一阵阵笑声传递康乐暖意……2024年10月至2025年6月,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朝夕美好·育见于行”社会实践服务队的青年学子们,扎根北碚区天津路社区,用为期一年的周日特色活动,为社区老人编织了一张温暖的“幸福网”。他们以青春为笔,以教育为墨,在社区这方天地里书写了的生动篇章。
非遗巧手传文脉:在指尖唤醒千年记忆
当漆艺的流光、青团的艾香、香囊的药韵弥漫在天津路社区活动室,传统手艺不再是书本上的名词,而是老人们手中鲜活的文化体验。在“扇意传情,岁月生花”漆扇制作活动中,志愿者们化身非遗故事的讲述者,带老人们回溯宋代漆艺的华彩。社区爷爷第一次用颤抖的手捏起金箔,小心翼翼贴在亲手点染的扇面上,感慨道:“这可比看电视有意思多喽!老祖宗的智慧都在手里头。”清明前夕,艾草清香萦绕,“清明传承,青团寄情”活动让老人们重温节日记忆。揉面团、裹豆沙,一双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在志愿者指导下捏出一个个碧绿软糯的青团。茶话会上,王奶奶动情分享清明习俗:“做青团是念想,教年轻人做是传承”。端午时节,“‘粽’情端午‘药’香护安康”香囊工坊里,志愿者们将各种药材的故事娓娓道来。老人们穿针引线,缝制饱含祝福的香囊,志愿者们现场科普中医药智慧:“外用避秽,内养身心,小小香囊藏着大健康!”每一次专注的绘制,每一次用心的缝制,不仅是在传承技艺,更是在文化根脉中汲取归属与自信。
智慧助老破鸿沟:让“银发族”畅享数字暖阳
面对智能手机这座看似难以逾越的“高山”,服务队的青年们成为老人贴心的“数字领航员”。在“智在指尖,爱在夕阳”智能手机课堂,志愿者们俯身于老人身旁,一遍遍演示微信视频通话、高德地图导航的操作。反诈知识竞赛环节,志愿者们用真实的“冒充客服”“中奖陷阱”案例,拆解网络诈骗套路,老人们听得频频点头,直呼“这些坑可不能再踩了”。 “巧手串珠彩,银龄带货新”活动,则将数字助老推向更深层次。老人们亲手串起缤纷手链后,志愿者们搭建起一个趣味横生的“模拟直播间”。青年扮演“主播”激情带货,老人们轮番扮演“观众”提问,“如何下单?”“怎么退货?”,互动问答热闹非凡。志愿者顺势揭秘“限时秒购”“好评返现”等话术陷阱,刘爷爷恍然大悟:“原来直播间这么多门道,以后下单真要‘捂紧钱包’慢慢挑!”从“不敢碰”到“主动用”,从“怕被骗”到“懂防范”,智慧助老的每一步,都在为银龄生活打开更广阔的天地。
康乐同行焕活力:共绘银龄“朝夕美好”
健康与快乐,是服务队为社区老人送上的另一份珍贵礼物。在“乐龄趣享养生嘉年华”活动中,夏日的热浪被知识的清凉与游戏的欢笑驱散。“藿香正气水什么时候用最合适?”“绿豆汤怎么煮解暑又健康?”养生知识抢答赛上,老人们争相举手,答对者赢得风油精等实用小奖品,现场气氛热烈如盛夏骄阳。一旁的保龄球游戏区,软球滚动,塑料瓶应声而倒,阵阵喝彩此起彼伏。套中苹果的王大爷得意地向老伙计们展示“战利品”:“眼不花手还稳,老当益壮!”而在 “健康‘圈’为你,银龄乐开怀”活动中,志愿者带领老人们舒展筋骨,从灵活手指操到舒展全身的养生健身操,让身体在温和运动中焕发活力。随后的果蔬套圈游戏,更是将欢乐推向高潮。瞄准、投掷,色彩鲜艳的水果蔬菜成为快乐的靶心。游戏结束,老人们意犹未尽,自发当起“生活导师”,分享“拍西瓜听声辨熟度”“土豆避光储存不发芽”等实用妙招,活动室瞬间变成充满烟火气的“邻里智慧分享会”。每一次舒展的肢体,每一次会心的微笑,都是对“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最生动的诠释。
青春答卷:在“朝夕”相伴中践行教育初心
一年时光, “朝夕美好·育见于行”服务队的青年们,用专业和热情在天津路社区刻下了温暖的印记。这场社会实践,远不止于简单的志愿服务,更是教育学子的专业课堂与社会责任的双向奔赴。他们将从课堂上学到的教育理论——小组合作促进社交互动、分层教学满足个体差异、情境模拟提升学习效果——精心融入每一次活动设计。从最初单纯的手机操作教学,到融合反诈情景模拟的“银龄带货新”直播体验,服务内容因老人实际需求而迭代升级。青年学子用热情与陪伴驱散老人的孤独,长者们则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朴素的智慧,滋养着年轻一代的心灵。这份“朝夕”相伴,是一场跨越年龄的对话,是生命教育最鲜活的实践。当非遗的种子在老人心中生根,当数字的光芒照亮银龄生活,当健康与快乐在社区流淌,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的青年们,用行动证明了教育的力量在于连接、赋能与点亮。他们以青春之名,守护夕阳之美,让“朝夕美好”的愿景,在每一次真诚的互动与温暖的传递中,照进社区的现实,也照亮青年学子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