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探寻乡村振兴的基层实践密码 ,4月6日-13日,河北大学“小田变大田,助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河北省蠡县张村营村,开展为期一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亲身体验等方式,深入了解该村在基层治理、数字乡村、产业振兴及红色教育等领域的创新实践,感受党建引领下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
基层治理现代化:从“跑断腿”到“掌上办”
走进张村营党群服务中心,“为群众办好事,让群众好办事”的标语格外醒目。实践团成员了解到,这座服务大楼历经一年系统性改造,通过“硬件升级+智慧赋能”双轮驱动,构建起立体化民生服务体系。改造后的中心整合民政、社保、法律咨询等八大类职能,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站。无障碍通道、智能取号机、自助饮水区等细节设计,让村民办事更舒心。数字化转型是张村营治理创新的另一亮点。村内开发的“小陈镇张村营”微信小程序,实现证照申办、进度查询等28项服务“掌上通办”;“双轨公示”机制让村务信息线上线下同步公开,保障在外务工人员、行动不便群体的知情权。大厅内,智能政务一体机与AI语音导办系统日均服务40余人次,村民办事平均等候时长缩短75%。“过去跑腿半天,现在动动手指就能解决!”村民王大伯的感慨,道出了数字赋能为基层治理注入的“加速度”。
图1 团队成员采访张村营村长。 王一冉供图
田间地头看振兴:小田变大田,分红鼓腰包
在张村营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连片的玉米地郁郁葱葱,无人机正在空中喷洒农药。村党总支书记向实践团介绍,通过“三权分置”土地流转机制,村集体整合零散耕地140亩,土地利用率提升23%。智能播种机、无人植保机等12台新型农机具的应用,使亩均生产成本降低150元;配套的智能泵站灌溉系统节水40%,农机作业效率提升10%。更让村民欣喜的是产业链的延伸。村集体成立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构建“统一供种—标准种植—保底收购—品牌营销”全链条模式,创新“保底收益+二次分红”机制。村民张大姐算了一笔账:“土地流转金每亩800元,加上40%的经营分红,收入比过去翻了一番!”实践团成员走进田间地头,与正在劳作的村民交谈。村民李大叔笑着说:“现在种地有专家指导,销售有企业兜底,年底坐等分红,日子越过越踏实!”
产业融合促发展:家门口就业,直播拓销路
实践团深入村内轮胎制造厂、服装加工车间和食品加工企业,见证“工农互促、三产融合”的发展格局。在河北宝萱食品有限公司,同学们观摩了麻山药深加工生产线。电商直播成为张村营产业振兴的新引擎。村内借鉴辛兴镇“电商+供应链”模式,月均开展直播50场,累计销售麻山药制品120吨。实践团成员参与了一场助农直播,亲身体验从产品包装到话术设计的全过程。“年内我们将与河北农大合作,培训电商运营人才,打通物流堵点!”村两委信心满满。 一位正在加工的女工说:“现在月薪5000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图2 河北宝萱食品有限公司公告栏。 王一冉供图
红色基因薪火传:科技赋能讲好英烈故事
实践最后一站,队员们踏上“红色教育专线”,参观抗战遗址、烈士陵园和革命纪念馆。大门两侧为吕正操将军的题词“冀中‘三五’烈士纪念馆”和“这是冀中人民坚贞不屈英勇抗敌的史话,它将激励着我们世世代代为人类幸福和共产主义而奋斗。“这里已成为蠡县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每年接待大批中小学生参观。张村营通过建设红色研学基地,更好地助力红色精神继承与发扬。团队成员还协助整理红色史料,为研学路线设计建言献策,用实际行动助力红色文化传承。
图3 团队成员在蠡县烈士陵园。 王一冉供图
此次三下乡活动,大学生们不仅见证了张村营从治理创新到产业振兴的蝶变,更深刻体会到党建引领与群众智慧的结合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张村营的实践表明: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的“定盘星”,数字赋能是治理升级的“金钥匙”,三产融合是共同富裕的“动力源”,红色传承是凝心铸魂的“强心剂”。“我们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学术报告,为更多乡村发展提供参考。”队长王同学表示。未来,团队计划与张村营建立长期合作,助力电商培训与红色文化宣传,让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持续闪光!